内容提要:目前,在许多大城市中生存着一群向媒体提供信息的报料人,他们与以往的通讯员有区别、也有联系,凸现着新闻传播的本真功能:一是信息的共享与传递;二是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监督社会。
随着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人们的思维观念和价值判断也不断地受到冲击。
在信息传播领域,新问题、新现象和新事物不断涌现出来。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近年来,在各大都市风风火火地发展起了一类被称作“报料人”(或新闻线人)的媒体信息提供者。“ 报料”二字也经常出现于报端,如:“昨日,一的哥巧遇偶像,赶紧报料本报,经跟踪发现认错了人……”(26/03/2004《西部商报· “刘德华”打的逛兰州》)“3月23日,保荐代表人考试公布前夕,深圳某综合类卷商投行部总裁向记者报料称:保荐考题被提前泄露。”(25/03/ 2004《21世纪经济报道》)
有文章说,报料人是通讯员的一个分支。笔者不敢苟同,认为这个问题应该辨证地分析和对待。虽然报料人和通讯员都是向新闻机构传递信息的人员,但是两者在专业性、政治性、群体的范围和涉及的人员层次等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一、 解读通讯员
什么是通讯员?按《辞海》“通讯员”条目上的解释是:向新闻机构传递信息、提供稿件的编外新闻工作者。从这个解释中看出:通讯员有两个分支,一是向新闻机构传递信息者;二是向新闻机构提供稿件者。
我国的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新闻事业初期,中国gc党人就特别依靠群众办报,联系广大群众以建立自己的通讯员队伍和报刊发行队伍。1925年6月25日,中共六届二中全会宣传工作有关决议指出:“ 为要求使党报能达到极通俗而适合于工农群众的需要,并且能迅速反映各方面工农群众的生活与意识,训练工农通信员是组织党报重要条件之一。地方党报要训练这些工农通信员,使他们不但能迅速而确实的将工农群众中日常发生的问题供给给党报,并且要使他们能够更正确的认识这些问题的实际意义,从这些问题联系到党的政治宣传上来。……使与党报发生直接的联系,负供给新闻材料的责任而受党报的指导。”“ 建立秘密发行路线,扩大推销党的机关报于广大群众之中 。”同时,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还于1930年5月10日制定了《中共中央党报通讯员条例》、《国际工人通讯运动的任务与工人通讯员之国际关系》,刊登在《红旗》杂志上 ,对党报的工作和通讯员的任务做了规定和指导,“对各工人通讯员施以教育训练”,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1942 年,《解放日报》改版,并进一步要求改造党报,接下来根据时局需要(敌后环境日趋严重,扫荡频繁、物质困难,在报纸宣传工作上,亦须适应环境、贯彻当时的精兵简政政策),中宣部对各地出版报纸刊物做出指示。1943年3月20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在《关于〈解放日报〉几个问题的通知》中对通讯员情况做了详细阐述:“(二)地委应加强对《解放日报》通讯处的指导。……检查它的日常工作,指导通讯处人员的党的生活,并负责解决通讯处的物质供给;……通讯处通讯员所搜集的材料,如与地方负责同志意见不合,亦可将地方负责同志不同意见附注寄交西北局及《解放日报》 社以备查考。……(三)各级党委应负责整顿各地通讯员。……(四)各级宣传部应将通讯员的组织和教育工作,作为自己的重要业务之一……” 1944年4月28日,邓拓在晋察冀边区宣传工作会议上的发言《改造我们的通讯工作和报道方法》中说,“在全党办报的新方针之下,要把我们的党报办好,重要的关键之一,就是要改造我们的通讯和报道方法。这个改造不是简单的方法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这里包括着三个问题。第一,群众内容。……第二,群众形式。……第三,群众写作。……我们边区的工厂、农村、部队中今天已经具备着一些基本的条件,可以有重点地培养工农通讯员,平西地区在这方面已经获得了相当的成绩和经验,应该加以推广。”
建国后,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发出《关于发展工农通讯员写稿问题的通报》,“报纸应当在生产先进分子和积极分子中、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中、农村干部中、党和工会农会工作者中发展这种业余写稿人。”在1956年新闻改革和以后的中央有关文件中,都要求把选拔、组织和培养通讯员作为党和报社工作的基本任务之一。在工厂、机关、学校等地方不断地发展政治观念强的,有一定写作能力的人员为通讯员,为报社输送信息,并协助某些材料的搜集和采访调研工作。
应该说,通讯员置身基层,生活在火热的人民群众之中,他们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条件相对比较优越。他们是党报的支柱,应该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宣传方针,是党报联系群众、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桥梁;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和所思可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基层存在的问题,准确地表达人民群众的愿望、呼声、情绪和思想脉搏;他们关注的线索、报道的稿件和反映的意见应该更具深度、更具高度、更具厚度,可以“把那些‘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作风扫掉,把那些‘夸夸其谈’扫掉,把那些主观主义、形式主义扫掉。”(《〈鲁忠才长征记〉一文按语》) 对通讯员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是中国gc党新闻事业“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思想的重要表现,是“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原则在历史上和现今社会政治生活里的反映。
二、透视报料人
料人是现在许多媒体借以获取新闻线索和素材的合作对象。他们通过拨打报社、电台和电视台专门开辟的新闻热线、投诉电话或者借助其他渠道,提供交通事故、抢劫、火灾等突发事件或负面新闻的线索材料,如果线索得以采用即可获得一定的物质奖励。对许多媒体,尤其是都市类媒体,对报料人线索的采用比例正在逐渐增高。据统计,北京部分都市类报纸一周内的新闻有80%来自新闻报料人;江苏电视台某栏目的新闻中有七成是由报料人提供的。
新闻报料人的产生是新闻媒体竞争发展的需要和报料人对利益的追求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媒体进入市场,实行产业化之后,各家媒体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这就必然要求新闻产品的差异化以及新闻源的丰富和扩展。有学者认为,报料人的出现是中国媒体通联制度的延伸。这些人无处不在,不管是好事或坏事,高兴事还是烦心事,都会被他们抖露给媒体。他们为日渐激烈的报业竞争注入了活力。同时,从各家媒体不断加高的报料费来看,新闻源争夺战已经为多家媒体所重视,尤其是社会新闻源、民生新闻源以及那些关注边缘人生存状态的新闻线索。
媒体激烈的竞争催生了新闻报料人。在我国的北京、广州、成都、武汉、南京等大城市中,大众化媒体的同质化趋势明显,同城发行、同读者定位、同内容版式、同价格标准的现象非常普遍。如何在千般雷同的面目中显示出自己独特的东西来,如何在信息泛滥的社会里寻找、挖掘出自己的独家新闻,如何搞好发行、赢得读者和市场,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等等。这些都是一个欲有所为的媒体需要考虑的。这些定位大众的媒体更多的着眼于社会新闻,因为它们关系到百姓的生活,直接牵连着百姓的利益。而来自于不同层次、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报料人往往占据着社会现场的优势,有较强的新闻捕捉能力。
报料人之所以愿意提供新闻线索,一般包括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是受经济利益驱使,为了获取一定的报料费;二是通过热线寻求媒体的帮助,以表达自己的心声,满足自己监督和参与社会事务的愿望。其实,更多的人追求的是后者,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自己参与社会的好奇心和从中获取的物质利益,更让其感到欣慰的是自己反映的问题在媒体上得以公开报道,并且随着媒介的开放,人们已经能够了解一家媒体的品位和新闻的取舍标准,可以利用媒体的公众影响力来解决自身的问题。
根据其存在状态及产生原因,笔者将现实中报料人的情况大致总结为如下四种:
1.生存压力下的突围。昆明某公司仓库管理员史先生帮一家公司看管仓库,拿着每月350元的工资,但是他通过提供新闻线索,每月平均能够挣到500元。
2.社会公德的守望。今年四十岁的曲先生是一名急诊医生。有一次他在接诊一位受伤的民工时,得知他是因为掉进无盖窨井中才被摔伤的。于是他便向有关媒体反映情况,接着很快,相关部门就补上了盖子。与此相类似,一家小型外贸批发商店的个体老板郑先生,出门坐公交车时发现桥面上因为年久未修而出现了一个大裂缝,车子开不过去,郑先生就赶紧给报社打电话,在获得了100元奖金的同时,桥的修缮问题也得以及时地通报。很显然,像曲先生和郑先生这样的报料人,他们更为在乎的并不是钱,而是希望为包括自己在内的老百姓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3.法律与媒体监督在人们眼中的错位。某电脑公司职员小韩,农村家里的经济支柱——56棵果树遭到黑手,村干部不理不问,最后他只有向媒体反映情况,经报道后,这一事件马上得到了当地机关的重视和妥善解决。其实,许多报料人都是借助媒体维护自身的权益,通过媒体的追踪报道与广泛的社会监督解决问题,而不是求助于法律武器。这样长而久之,在整个社会中就会造成一种法律与媒体之间的错位,既不利于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也无益于新闻媒体的健康发展。
4.猎奇欲和追求奇趣的心理使然。有些报料人十分乐于反映社会生活中的“非常状况”,将一些自己认为不可能在身边出现或者是多年不遇的人、事宣传出去,以此来满足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求趣心理和猎奇欲。例如,某处孵化出三条腿的小鸡、在某个“反常”的场合发现公众人物,等等。
报料人的出现提高了媒体的工作效率,使其能够迅疾地报道本地的社会新闻,增加受众的兴趣,从而提高了媒体的各种影响力。同时,报料人的出现也反映了媒体受众意识的增强,从单向的、硬性的灌输变为信息源的受众化和社会化,以受众的互动要求为根据来规划媒体。
报料人作为新闻信息的提供者,我们一方面要保护他们的隐匿权,对信息提供者的资料进行保密,
尤其是关于披露性新闻的提供者,不当的公开可能会给其带来报复性的人身伤害。另一方面,报料人也收取一定的奖励费,他们的行为带有一种交易性质,所以他们对信息的真实性要负有一定的责任。那么媒体和报料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应该如何规范呢?首先,报料人向媒体提供新闻线索,作为普通的公民,享有宪法保护的通信自由权利;他们具有传播权和言论自由的权利,有权将自己的经验、观念和认识,不论正确与否,通过一切合法的手段和渠道加以传播。其次,报料人和媒体之间存在着一种潜性的劳务契约关系。他们所提供的线索一经媒体审核采用,就可以获取一定的劳务费。相反,如果媒体不采用他们的材料,两者之间的劳务关系便不复存在。这类情况的产生一般有两种可能,一是因为报料人提供的线索虚假,二是因为媒体认为该线索缺乏价值。再次,对于报料人提供的信息真实与否,媒体有核实的义务。如果没有核实清楚,刊发了不真实不准确的消息,主要责任在媒体,报料人只能负次要责任。
不过,报料人的完善和职业化还需要一段路程,由于不同的社会条件和自身能力、素质的局限,不少报料人还不太能够提供既准确及时又全面客观的信息。有些报料人在并不了解或者是道听途说的情况下就联系媒体,有些报料人为了经济利益而有意无意地夸大、捏造“新闻”。这些不良现象的出现,就更加需要新闻媒体在采用报料人线索时进行调查研究,认真谨慎地核实之后再作报道。
总之,我们一定要维护报料人的合法权益,为他们的参与传播提供保障;同时也须对他们的行为予以引导和规范,促使这一新兴的媒体合作者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三、在通讯员与报料人之间
报料人和通讯员都向媒体提供新闻线索和信息,这一点它们是相似的,但两者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原因,在很多方面还有着本质的区别。
1.产生的渊源;
通讯员产生于中共早期的新闻事业中,是由当时紧张的时代环境和党的宗旨、方针决定的,他们是党报的重要力量,讲教育,讲政治,讲文化。而报料人是在日益竞争的都市报市场中产生的。90年代中后期,我国各地的地方省委党报都主办了都市报,如四川的《华西都市报》、湖北的《楚天都市报》、陕西的《三秦都市报》等,为了及时生动地采集到市民新闻,它们大都着眼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层面,以家常式的眼光解读社会热点和重大的国内外新闻。这类报纸常常以小见大,既生动有趣而又有权威性。特殊的定位使这些媒体需要以物质利益的方式笼络一批人,让一大群“社会眼”为他们提供平民视角的报道素材。报料人产生的这一环境实际决定了他们的工作性质,并且随着都市媒体的不断发展和产业化进程的加速,报料人的队伍将不断地扩大和完善,有逐步走向职业化的趋势。
2.个人的政治文化素质;
通讯员,通常要经过一定的培训和职业教育,文化素质相对比较高,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都比较高,专业性也比较强。而报料人层次不一,判断新闻价值的素质也不够专业。他们中既有急诊医生,有交通警察,也有市井游民,报贩商人,不一而足。
3.工作的全程性与短程性;
我国通讯员的工作具有全程性。从客观存在的事实中发现有价值的线索开始,到深入采访再到写作成稿,通讯员在这一完整的过程中始终都发挥着作用。可以说,他们是分散在群众中的编外记者,他们有时起的作用,还有可能远远大于媒体内的在编人员。而报料人一般只是提供某一线索,至多对采访工作中出现的某些细节问题再做一些补充。至于线索本身的价值,他们把握不准。
当然,报料人在经过严格的教育和职业化培训,能够提供一些包括正面报道、重大问题在内的材料,讲究政治公德,真正的表达群众和消费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报料人可以上升为通讯员,成为一名编外记者。
四、报料人凸显新闻传播媒介的本真功能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拉斯韦尔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将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功能概括为以下三方面:一是环境监视功能;二是社会协调功能;三是社会遗产继承功能。
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从微观角度细化了对大众传播媒介社会功能的认识:第一,守望者的功能。
媒介负责将环境中变化复杂的消息告知社会大众,其目的在于协助人们认识和适应环境。第二,决策的功能。媒介通过评议某些社会问题,唤醒社会注意,其目的在于劝服公众。第三,社会化的功能。媒介通过传递知识和经验,提高大众的教育水平,使人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第四,娱乐的功能。第五,商业的功能。施拉姆的贡献就在于他明确提出了大众传播的经济功能。现代的媒介,通过报道经济和商业新闻、刊登商业广告,一方面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另一方面也刺激了生产和消费。同时,媒介的产业化更从自身的实践展现了她的商业魅力。
新闻传播媒介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执行着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其中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大众传播媒介具有的思想宣传、文化积淀、实用服务等功能,新闻传播大多也具有。但新闻传播媒介最主要的、最本真的功能是传递新闻信息和反映舆论、监督社会。而报料人的出现,正是积极地诠释着新闻媒介这两大本真功能。
1.信息的共享与传递;
“以真正之新闻,供给社会,乃新闻之重要职务,亦与社会有极大之关系。”(徐宝璜《新闻学》)大众新闻传播最本真的意义是传递信息、提供信息娱乐服务。对信息的理解可以借助于热力学的一个相关概念“熵”。熵,即是无规则,或者说是情境中组织的缺乏。“熵”是一个变量,因为人所面临的大多数环境是可以预测的。如果黑云笼罩天空,人们会预计天要下雨,而且这一预测有可能是对的,也有可能是错的。所以存在于环境中的“熵”引起了某种不确定性。“熵”越多,组织的可预测性就越少。一个完全是“熵”的情境是无法预测的。可以说,信息是对环境中的不确定性或者“熵”的一种测定。“凡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减少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都叫信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新闻是信息。报料人将社会大环境里的新闻线索提供出来,包括社会上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新闻素材,这样可以减少人们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为人们的精神生活卸去一定的负担。
人类社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变化的,只有及时地关注和了解自然、社会信息,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报料人的出现为这一需求提供了大家共同关注的机会,可以让人们尽可能地发现自然与社会的细微动态,进而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提供参考,使其能够更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更好地进行联络和沟通。从而协调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为了及时、深入反映全省各地各个领域在发展中出现的新变化、涌现的新事物、摸索的新做法、取得的新成就,同时,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为读者发现鲜活的报道,为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加油鼓劲,本报特面向全省征集新闻线索,欢迎个人和单位踊跃报料。新闻线索一经采用,即视新闻价值支付相应酬金(20元---100元)。”(26/03/2004《甘肃经济日报》)在经济欠发达的省份,也已经出现了报料现象,报料的个人和单位均已为媒体所重视。报料人生活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和不同的角落,可以将社会上很多的新闻线索及素材提供出来,帮助媒体刊播有社会意义的报道,提高社区理解与处理公共问题的能力,使信息能够更有效地传播,并在整个社会中得以运转和增值。
2.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监督社会;
新闻媒介与报料人的互动为公民监督和参与社会事务管理提供了途径。被誉为“舆论之骄子” 的清人梁启超说,“夫舆论者何?多数人意见之公表于外者也。”报料人将发现的线索以不同的形式递交给媒介,多多少少地含有他们对事实肤浅的或者是比较成形的意见,或者将社会普遍的心理动态和一致意见反映出来。新闻媒介通过对客观事实的报道、分析、解释、评论,通过对这些事实的再组织,引发和指导着当天的社会舆论。
报料人中不乏有社会责任感极强的人员,他们既关注着社会上的真、善、美,又透露着身边的假、恶、丑。他们将反映时代生活脉搏和发展的信息见诸媒介,帮助人们解除旧的观念,接受新的理念和行为,对规范社会的进展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五、小结
我国的通讯员必须坚守党性原则,让党的政治主张、思想意识和组织原则体现在新闻活动中。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力求全面真实、深刻精彩地反映事实真相。我们要继续加强通讯员队伍的建设,并且积极寻求报料人的开发机制,在处理党报原则和都市报定位的关系上为通讯员和报料人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报料人现象的出现对媒体的繁荣发展有益,对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舆论监督,表达诉求也十分有利。笔者在这里不是厚“报料人”而薄“通讯员”,不是说通讯员已走到终点,而是希望能更好地同时发挥两者的作用。既使报料机制得以完善,又让通讯员工作做得更好。
笔者认为,我们的社会应该转变概念,由强调国家公刊的集权制新闻思想向在法律范围内公众参与传播的社会责任型新闻思想转变;由仅仅强调新闻传播事业的党性原则和喉舌作用,限制民间传媒发展的一元性新闻思维向依法经营、依法传输信息、思想自由的多元化新闻思维转变。而报料人的出现恰恰可以为这一转变提供一个突破口,让这一群体来冲击传统的固有理念,刺激民主责任意识在新闻事业和社会范围内的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