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成难题因制度设计无法对接社会现实

2006-05-01 18:00 来源于:未知 | 作者:admin | 浏览: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来访的意见》等三个文件。《意见》要求,市(地、州、盟)党委和政府领导干部,一般每季度安排一天时间接待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来访的意见》等三个文件。《意见》要求,市(地、州、盟)党委和政府领导干部,一般每季度安排一天时间接待群众来访,县(市、区、旗)党委书记、县(市、区、旗)长一般每月安排一天时间接待群众来访,信访问题突出的地方要适当增加接访次数。  

  信访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突出问题之一,以三个文件强调接访表明中央对信访工作的重视。但一些地方不时开展的接访活动告诉我们,官员接访的背后,可能仍有大量民众在上访路上艰难而行。这样一种反差,促使我们思考:信访制度自身的修整,是否足以改良公民权利救济不足的状态,信访制度到底应当承担怎样的社会功能?

  中国信访制度于上世纪50年代正式确立。回溯这段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信访制度最开始只是一种行政性的补充救济手段,用来倾听人民呼声,处理人民意见、建议和申诉,作为一种备用手段,而非解决事关民众利益的主要渠道,这是中国信访制度的初始定位。但随着社会发展,信访制度慢慢偏离轨道。信访警示的社会矛盾日趋突出、尖锐而复杂,越级上访、打压上访,各种问题交织。功能设置与实际运行之间的差距,使信访制度处于一种尴尬的生存环境之中。

  客观而言,信访之所以成为社会难题,主要原因不在于信访不该有,而在于信访制度的设计无法对接社会现实。这种现实是负有责任的权力机构未能及时解决社会矛盾,一些本该在信访之前解决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信访制度这一补充救济制度成了最终救济制度。权力不作为,正常的解决社会问题的渠道没有发挥作用,公权机关公信力缺失,以致大量问题被拖入信访阶段,找领导、找政府,甚至不惜千里迢迢上省城、进京,公民以自身的微弱力量艰难地寻求一线曙光。

  信访原本与公开、阳光等语词相连,但现在它多使人想到艰难、辛酸、恐惧的一面。这样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机制是非正常的。我们应当看到,信访是中国特殊国情之下的产物,但它仍然是中国政治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关乎中国的政治文明与政治现代化。以此而言,我们固然需要改革信访制度自身的缺陷,但重构在信访之前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机制,更加不容忽视。

  捍卫社会的公平正义,权力系统自身应当有一种机制积极对应民众的利益诉求,并且置于信访制度之前。信访制度可以接纳一些特殊问题,但更多的问题需要在日常的权力运行中受到积极而及时的回应和解决。

  中国社会日益利益多元化,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利益团体。利益声张是正常合理的社会现象,让信访走出困境,让公民权利得到救济,需要切实做到权力来自于人民并对人民负责,从根本上确立能够保持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文明政治制度。

责任编辑:管理员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人民监督网郑重提示:
    国家主席习近平: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的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发表评论
评论需登录会员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评论列表

编辑推荐


X
分享到微信

友情链接

央视网 凤凰网 财新网 金融时报 北京青年报 联合早报 新浪网 新华网 人民网 中国网 中央纪委 中国广播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青年报 观察者 新京报 今日头条 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