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数百村民失去户籍十多年 村庄似原始部落

2006-05-01 18:00 来源于:中国广播网 | 作者:白宇 | 浏览:
村民梁金德在自己的房前 村民梁喜全向记者展示他家的供电系统 老版的绿皮户口簿已经成为村民们珍藏在心中的回忆 强迁令 近日,有多位哈尔滨市民向中国之声反映说,因为户籍被哈尔滨

 

哈尔滨数百村民失去户籍十多年 村庄似原始部落

村民梁金德在自己的房前

哈尔滨数百村民失去户籍十多年 村庄似原始部落

村民梁喜全向记者展示他家的供电系统

哈尔滨数百村民失去户籍十多年 村庄似原始部落

老版的绿皮户口簿已经成为村民们珍藏在心中的回忆

哈尔滨数百村民失去户籍十多年 村庄似原始部落

强迁令

近日,有多位哈尔滨市民向中国之声反映说,因为户籍被哈尔滨公安机关“封锁”多年,他们变成了没有“身份”的“黑户”。

记者调查发现,这些没有“身份”的人生活在哈尔滨市阿城区一个曾经叫青龙山村的地方。因为没有合法有效的身份证件,他们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出门工作、上学,哪怕生老病死。他们觉得,自己的居住地虽归省会哈尔滨所辖,但村庄就像淹没在现代文明中的原始部落。没有谁能准确说出他们到底有多少人,村民们的说法是400多。

没有合法有效的身份证件带给他们的是怎样的生活?他们的村庄真的会像原始部落吗?没有合法“身份”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当地有关部门又会给出怎样的答案呢?

■“一座被‘遗失’的村庄”

这里风景秀丽,依山傍水。这里不通公路,不通汽车,不通电,不通邮,不通自来水。这里没有社区医院,没有学校,没有村委会。这里的人们没有合法有效的身份证件,结婚不能登记,孩子可以随便生,但都上不了户口,老人死后也无法火葬……有点文化的村民说,这里不是书中那条《遗失的地平线》,这里是哈尔滨市一座被“遗失”的村庄——青龙山。

青龙山村位于哈尔滨市阿城区平山镇内,距哈尔滨市区不足100公里,周边有西泉眼水库旅游区、平山旅游区和一个高尔夫球场,三余村口是通往青龙山村的公路的尽头。为了接记者进村,村民们开来了四轮驱动的拖拉机。由于刚下过雨,山间泥路上车辙最深的地方已经没过了膝盖,齐胸高的拖拉机后轮也不时打滑空转,密集的杂草不时划过记者的肩膀。在短短4公里的山间泥路上颠簸了一个多小时后,记者最终抵达了这个相对封闭的村庄。村民告诉记者:“这里上至白发苍苍,下至腰间开裤裆的,身份证、户口都没有。这旮瘩,一百多户全是,家家是,一共四五百人。”

带路的村民说,这里居住着100多户,四五百人,因为没有合法有效的身份证件,他们就像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原始人。当了20多年村支书的黄柏顺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初,因哈尔滨市修建西泉眼水库,青龙山村被划入淹没区,由当时的尚志市划入哈尔滨市,并被要求搬迁安置。黄柏顺介绍,1998年,他带头响应号召搬迁,但当时的补偿标准还是93年制定的,由于偿标准过低,资金难以到位,生产、生活没能妥善安置,已经被强迁的村民又无奈的重返家园,在一片废墟上重新盖起泥瓦房,耕种起至今尚未被淹没的土地。

黄柏顺:我那是一面青的房子,1平方米是97块钱,要是土房就更便宜了。

记 者:工作怎么安排的呢?

黄柏顺:没有给安排。农民嘛,到哪还是种地,到别的村里头人家土地都分完了,30年承包合同的地。咱们去了以后,人家给你的地都是最次的地,根本不打粮,没法生活。

村民们向记者出示了1998年末有关部门给青龙山村民发出了强迁令,并告诉记者,强迁之后,当地政府在行政区划上撤销了青龙山村,原有房屋被推倒,电路被切断,水井被填埋,原本还算富裕的青龙山村丧失了基本的生活功能。村民们说,正是这一走一回之间,“身份”没有了。记者看到,村民们现有的户口簿还是20年前的绿皮本,登载的住址是“尚志市帽儿山镇青龙山村”。

■“不同的年龄 相同的命运”

闫美华今年22岁,没有“身份”让她感到了巨大的生存压力,同时她也觉得很自卑。

闫美华:十九、二十就出来了。没有身份证,打工没人要,哪都不要。

记 者:打了两三年工,换了多少份工作?

闫美华:没数儿,干几个月,人家有的地方就不要了。

记 者:在正规的工厂里打过工吗?

闫美华:没有。

记 者:出过远门吗?

闫美华:没有,出去要身份证,坐火车啥的都查,出不去。办银行卡也办不了。结婚也不行,登不上记。像我们村里都是随便结,随便生孩子,没有身份证,没人管,有的人生六七个孩子都没人管。

记 者:没有身份,在你心里是什么滋味?

闫美华:黑户呗,就好像世界上没有我这个人……

34岁的梁金德已经是3个孩子的父亲,但他和孩子都没有户口。

梁金德:老大15,老二11,老三10岁。

记 者:你们结婚登记怎么办的呢?

梁金德:没登。

记 者:去医院生孩子要有准生证呀?

梁金德:准生证,现在也没有,都在家生的。

贾相友今年45岁,有4个孩子,为了让孩子们能参加中考、高考,他想尽了一切办法。

贾相友:我家4个孩子,上学。老大09年考大学就没有身份证没考成,后来打工去了,现在她还是想复读,可复读完了没有身份证还是考不了啊,学习还挺好的。老二考学时候,我托人从派出所把身份证号找着了,就按身份证号报的名,后来考上了,入学的时候就做了个假身份证去的。老三还有两年考大学,还是没有身份证。老四来年考高中,4个孩子。孩子问我怎么办呀,怎么整呀,我都呜呜直哭,找哪哪都不给办。

■“无政府状态下的原始部落”

村民们说,由于没有合法有效的身份证件,这里的人结婚不能登记,孩子随便生,但都上不了户口,生病后无法享受农村合作医疗,就是死了,火葬场都不给火化,没有哪个组织对他们负责,社会治安无人管理,正常人应该享受到的权利他们都无法享受,他们的村庄就是一个无政府状态下的原始部落。在这样的环境下,村民们的生活是何以维系的呢?

记者在村内走访时看到,村里的房子绝大多数是土坯房,历经多年风雨已经破旧不堪。有的房山已经露出了大洞。有的窗户已经被下沉的房梁压的变了形,塑料布取代了玻璃。空荡荡的电线杆依然静立在房前屋后。一口井水漂浮着杂污。鸡、鸭、鹅、狗 见到陌生人异常兴奋,孩子们却向记者投来了胆怯的目光。

村民江宝富今年50多岁,至今没有娶妻生子,他告诉记者,这里地多,大多数人的日子还算过得去,吃饭基本靠自己种,但他有腿疼的毛病,又无法享受农村合作医疗,生活很困难。

记 者:你现在一个月要花多少钱?

江宝富:我,一个月?花啥呀?一年能花一千来块钱,就是买药。

记 者:那你吃什么呢?

江宝富:哎呦,我吃的东西还不如人家的狗食呢。白面,一年能吃上一袋就不错了,平时就吃点苞米茬子,大饼子。

记 者:有菜吗?

江宝富:种点不多。

记 者:吃的都是自己种的?

江宝富:对。

记 者:出去买过吗?

江宝富:(惊讶)买菜?!我没买过菜。

村里没有自来水,井口旁,村民梁喜全和于占村正在用辘轳提水。

梁喜全:我们这水也就三四米深,都是水库渗过来的水。

记 者:这个水你们会做一些消毒和处理吗?

梁喜全:处理啥呀,就是那么吃呢,有时候自己弄点白灰扬里头,那就算消毒了。

记 者:这上面这么多脏东西,能吃吗这水?

于占村:能吃呀,上头撇撇,底下就能吃了。

梁喜全告诉记者,这里几乎家家都有两三件电器,最昂贵的是不超过11英寸的折叠电视机,其他两件分别是收音机和电灯。他的这一说法不禁让记者想起了赵本山若干年前的小品。

梁喜全说,因为村里不通电,这些电器都要依赖于一个简易的太阳能装置。随后,他带记者参观了家里供电系统。

梁喜全:这是太阳能,然后进屋,进屋储电瓶里头,就靠它发电。

记 者:都能带什么电器呀?

梁喜全:也就看个小电视,带个小灯。

记 者:灯是多少瓦的?

梁喜全:灯是12瓦的。

村里不通公路,于丽芳便在村里开了家“超市”,卖一些生活必需品和小零食。一个老式高低柜外加一张木头凳子摆下了“超市”所有的商品。她告诉记者,由于没有冰箱,这里有的孩子甚至不知道雪糕长啥样。

记 者:你这个超市有营业执照吗?

于丽芳:没有执照,人都没有户口呢,这超市有什么照呀?什么都没有。就是卖点小东西,别的也不能卖,熟食啥的也整不了,没冰箱,咱这也没有电。

记 者:那你们自己要是想吃肉怎么解决?

于丽芳:就不吃肉啊,这热天,买回来到晚上就坏了。

记 者:你多长时间没吃过肉了?

于丽芳:挺长时间了,大约还是正月的时候吃过。

熊智斌今年57岁,在部队受过两次嘉奖,转业后考取了医师资格证和乡村医生资格证书等,回村后当过村长,开过诊所。没有了“身份”后,他觉得自己就像个野人。熊智斌有着30多年的党龄,他伤心的告诉记者,别的党员都在庆祝建党90周年,而他却无法找到组织。

熊智斌:就是一个野人,你到哪去干活去,还得装的跟个瞎子似的,让别人领着,说这是我家亲戚,人家有身份证人家行,咱没身份证啊,你住宿都不行。现在你出去好像人家都不承认你是中国人似的。这种滋味,难受,真的。现在就跟没娘的孩子似的,你自己感觉是党员,但你找不到组织,党费没地方交去。

记 者:你往镇上交过没有?

熊智斌:交过,他不收,他要是收你钱就得管理你了。

 

责任编辑:rmjdw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人民监督网郑重提示:
    国家主席习近平: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的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发表评论
评论需登录会员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评论列表

编辑推荐


X
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