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民向温家宝反映问题后担心当地政府报复

2006-05-01 18:00 来源于:未知 | 作者:admin | 浏览:
7月2日总理考察途中。陈凯旋挤到总理面前说:温总理,我向您反映一个问题。 新华社记者姚大伟摄 7月2日总理考察途中。温总理招呼陈凯旋坐在自己的身旁,笑着对他说:你当向导,

7月2日总理考察途中。陈凯旋挤到总理面前说:“温总理,我向您反映一个问题。” 新华社记者姚大伟摄

7月2日总理考察途中。温总理招呼陈凯旋坐在自己的身旁,笑着对他说:“你当向导,咱们到大坑那里去。”新华社记者姚大伟摄

7月2日总理考察途中。温家宝不顾危险,走近大坑边认真察看,神情凝重。 新华社记者姚大伟摄

因给总理带路,陈凯旋在当地出名了。

7月1日,温家宝在湖南宁乡县考察防汛抗洪工作,临时停车与百姓交谈,这时农民陈凯旋向总理反映当地出现塌陷,大家提心吊胆。随后,温家宝让他带路去了塌陷现场。

那个下午陈凯旋兴奋不已。事后,他说自己是一时心热,他对自己的举动会带来什么,没有任何预料。不过,生活还是渐渐发生了变化。

7月1日,湖南长沙市宁乡县大成桥镇,阴雨连绵的天空终于放晴了。这天下午,陈凯旋望着门前的马路,琢磨起心事。

陈凯旋是卖菜的,他的菜店位于镇中心广场,属于镇上的商业区。

40岁的陈凯旋,在这里“知名度”并不高。邻居们说,陈凯旋不识字,不过卖菜时账算得很快。他很勤劳,还是个热心肠。他的心思,则都在供儿子念书上。

7月1日下午,陈凯旋的心思,是想看到温总理。

“总理在峨山坝上视察,车队回来时肯定路过这条路。”陈凯旋说,他想一定要看看车里的总理。他希望能站在路边,向总理挥挥手。

陈凯旋决定,在马路边等候总理车队到来。

镇上的人都知道温家宝在当地考察抗洪防汛工作。车队尚未到来,守候的人群已水泄不通。

陈凯旋觉得,在这里,想隔着车玻璃看一眼温总理都很难。

他决定“另辟蹊径”———在他邀请下,镇上一名骑摩托车的小伙子带着他,从田间小路,奔向了峨山坝。

陈凯旋的“凯旋路”

当地老百姓跟陈凯旋说,他给温总理做向导去看大坑的路,是“凯旋路”

约下午5点10分,陈凯旋站在田埂里,距总理车队将要驶过的马路,不足20米。

20分钟后,陈凯旋看到车队驶来。车队没有像他预想的那样“疾驰而过”,而是停了下来。

陈凯旋看到,温家宝走下了车,与守候田间的农民聊了起来。

“总理一边挥手一边走过来,当时大家把掌鼓得很响。”陈凯旋在人群中挤,发现自己离总理“可近了,最多三米”。他听到总理问一名农民,今年粮食有没有减产。

陈凯旋还听到身后有村民小声向自己嘀咕:“你看总理多亲咱农民啊。要不你把镇上受灾,学校、医院、民宅都掉进坑里的事,和总理讲一下。”

“温总理,我想向您反映一个问题。”陈凯旋说,他当时心里一热,上前说,附近塌陷出大坑,大家提心吊胆。

陈凯旋说,自己当时是被总理的亲民作风感染,之前没有任何准备。自己家也并不在灾区范围。

“总理说我反映的是一个大事情,涉及群众的生命安全。”陈凯旋回忆,温总理问了他一些情况。他跟总理说“我们想请您去看看”,温总理“马上叫我为他带路”。

陈凯旋上了总理的车,感到“局促不安”,不知坐到哪里好。温家宝让他坐在自己身边,在车里第一排。

陈凯旋说,路上总理还跟他聊天,问了他一些个人情况。路两边有群众时,总理会向窗外挥手致意。

“一点架子也没有,有时候他还握着我的手一同向窗外挥呢。”陈凯旋说,他感觉特别幸福。他说,总理的手很软,很暖。

约十多分钟后,车到了青泉村口。温家宝下车步行,让陈凯旋带路。

当地半年来频发塌陷,陈凯旋带总理看的,是一个直径60米深约30米的大坑。总理视察的过程中,陈凯旋没跟上。

他说,自己想再次回到总理身边时,现场有干部拦住了,不让他再靠近。

据新华社报道,温家宝视察完大坑要离开时,四处打量人群,还问了一句:“我的那个向导呢?”

这成为陈凯旋的遗憾。7月9日,陈凯旋说,“当时要是能跟总理告个别就好了。”

那天下午,陈凯旋反映问题和给总理当向导,前后二十多分钟。陈凯旋说,别看时间短,村民们都说他走的是“凯旋路”。

“误会”与“出逃”事件

听到有人敲门不止,陈凯旋以为是来抓自己的,借道邻居家楼梯,跑了

陈凯旋上了总理的车后,一些乡亲涌向了陈凯旋家的菜店。

正在卖菜的陈凯旋妻子听说丈夫的事,说:“你们别说笑了,他一个卖小菜的,还能上总理的车?”

7月9日,陈妻说,后来她给骑摩托车的小伙子打电话,才相信丈夫真的见到了总理。她觉得“还是很自豪的”,不过听说丈夫反映了问题,她又有些怕。

给温总理带路后,陈凯旋带着“幸福和兴奋”,回到了菜店。

妻子说,“见总理是好事,可你不该乱讲话,你又不是塌陷户。万一今后生意做不成了咋办?”陈凯旋没太在意。

这时乡亲们三五成群到来,纷纷说,陈凯旋把总理带到现场了,问题一定会很快解决。大家都乐呵呵的。后来,不知谁说了一句:不对啊,你这是给政府惹麻烦了,你要小心些。

当晚7点钟左右,一名在政府工作的亲戚来访。亲戚训斥了陈凯旋,认为他随便向总理反映问题很冒失。亲戚建议他出去躲躲。

陈凯旋紧张了。店里的人走后,他关上了卷帘门。

坐在板凳上,陈凯旋越想越害怕。陈凯旋回忆说,在他向总理反映问题和带总理去看大坑的途中,曾先后两次有人在身后拽自己的衣服。

此外,陈凯旋称,在总理视察塌陷现场时,有一个穿衬衣的中年人低声对他说,你把总理带到这里,今后你没好日子过。还有一名穿警服的人也凑过来,说了同样的话。

7月1日当晚,镇上流传说,派出所要抓陈凯旋。

夜里约12点,菜店的门被敲得叮咚响。他跑到店面的二楼,透过窗户看到楼下是镇上的干部,旁边还停着一辆小车。

敲门声让陈凯旋心惊。妻子楼上楼下地走,眼泪汪汪,说“你看你这闲事管的”。“我当时对我老公讲,不能开门,一定是来抓你的,你看车都来了。”7月9日,陈妻说。

见来者敲门不止,陈凯旋借道邻居家的楼梯,跑了。

陈凯旋后来说,干部们半夜来,敲门时屋里没回应还敲了半个小时,“架势和抓人一模一样”。

7月10日,大成桥镇一名朱姓干部说,陈凯旋出逃是个误会。“他多虑了,我们当时就是想去了解一下,他是怎么见到总理的,不是抓人。”这名干部说,因知道陈凯旋在,就多敲了一会儿门,不过没敲半小时。

出名后的烦恼

陈凯旋不想接受采访了,一听有媒体要来,立即从家里跑掉了,夜里都没回

陈凯旋出逃后,三天没敢露面。

这期间,镇上的干部频繁给他打电话,叫他到镇政府一趟。

陈凯旋在电话里吼:“你们把我的门都砸烂了,你们一定是来抓我的。我不回去!”后来陈凯旋又说“要回去我只见张书记”。

张书记在电话里说,敲门事件是个误会。三天后,陈凯旋走进了镇政府,“书记说了一些安慰我的话,让我放心生活”。之后,陈凯旋回了家。

陈凯旋的日子,发生着变化。

“你看总理在这里,我在这里,这张是我在向总理汇报情况。”如今,有客来访,陈凯旋会用手指戳向报纸上的照片,讲自己的故事。

不断有电话打来,很多记者要采访他。开始,陈凯旋很高兴。他开始收集报纸,并让人念给他听。

陈凯旋的儿子今年高考,成绩不理想,考了300多分,他担心儿子上不了大学。在接受采访时,他总提到自己的心愿是儿子能上大学。陈凯旋以为,或许能帮儿子完成大学梦,不过他每次提完心愿,没看到有什么发生。他也就不想这茬了。

有一天,他听说新闻里说他告诉总理塌陷是挖矿造成的。陈凯旋说这话他没说,他觉得这样会让很多人恨自己。

“电话一个接一个,接受采访,搞得我嗓子都说哑了。”陈凯旋不想接受采访了,他又怕得罪人,白天干脆不在家待着。

陈妻说,有一次县委宣传部来电话,说一家中央媒体要来采访。陈凯旋听后马上跑掉了,夜里都没回家。

除了记者,不断有周边村民来找陈凯旋。他们带着材料,希望能够替他们向总理反映情况,“解决问题”。

“收人家的材料吧,我压根没能力办。不收吧,又抹不开脸面。”陈凯旋说,现在一想这些事情“就冒火”。

改变的生活

陈凯旋还是感到压力。他把菜店转让了,他打算回家种地

向来早睡早起的陈凯旋,最近开始失眠。

有一次,街坊们看见,陈凯旋一晚上都在屋子里喝茶。

陈凯旋的一个朋友说,陈凯旋最近变得小心翼翼。“以前说话大嗓门,现在说话低声低气,还四下张望。”

县里干部也注意到了陈凯旋的情绪。

宁乡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袁国华说:“坊间的传言很多,各式各样什么都有。”

袁国华说,县里已注意到各种传言对陈凯旋的影响。为此,县委还开了会,要求大成桥镇党委书记务必与陈凯旋面谈一次,希望陈凯旋不要有思想包袱,希望他重新过回正常生活。

“谈了两个多小时,不过陈凯旋的情绪一直挺激动。”大成桥镇一名干部回忆。

7月11日,位于塌陷区的村民获悉,新的受灾补偿标准即将推出了。

这一天,陈凯旋以五万元的价格,将自己经营了多年的菜店转让给了别人。他认为至少赔了五万。不过,他觉得有五万也好。

尽管镇干部给他做了工作,陈凯旋还是有压力,仍担心被“报复”。他担心菜店继续经营下去,被有关部门“找茬罚款罚到一分钱不剩”。

陈凯旋说,他已经决定离开大成桥镇中心商业街。

他想回家种地去,他觉得“这样活起来安生”。

责任编辑:管理员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人民监督网郑重提示:
    国家主席习近平: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的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发表评论
评论需登录会员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评论列表

编辑推荐


X
分享到微信

友情链接

央视网 凤凰网 财新网 金融时报 北京青年报 联合早报 新浪网 新华网 人民网 中国网 中央纪委 中国广播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青年报 观察者 新京报 今日头条 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