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的轻浮躁狂伤害了闫德利

2006-05-01 18:00 来源于:未知 | 作者:admin | 浏览:
经容城县、保定市两级疾控中心的两次检测,网上热炒的容城艾滋女闫德利并未患有艾滋病,目前她准备通过法律渠道维护自己的清白。(今日本报A6版) 尽管遗臭的时间很短,闫德利依

 经容城县、保定市两级疾控中心的两次检测,网上热炒的“容城艾滋女”闫德利并未患有艾滋病,目前她准备通过法律渠道维护自己的清白。(今日本报A6版)

  尽管“遗臭”的时间很短,闫德利依然出名了。初看闫德利的新闻,众多网民肯定在为又一个绝望的灵魂报复社会而叹惋,为社会道德底线的崩塌而难过。但谁也没有想到,中国3.38亿网民被一只轻点鼠标的幕后黑手涮了一把,一个黑色幽默爆发出的道德冲击波震荡了中国社会。亚马逊河畔扇动翅膀的蝴蝶,在网络时代轻易地掀起了一场道德风暴。

  对于道德的声讨,国人向来不吝口水。众口铄金,一层意思表述人言可畏,另外一解则指人的从众心理,后一特点在网络社会尤其明显。在虚拟世界里,每个人隐匿在群体中,这种不易被辨认出来的特性导致个体网民对自己行为的约束力降低,个体去个性化的同时也去掉了行为控制,网络暴力在彼此的共振中涓流成浪。对闫德利的艾滋身份,网民即暴民,不问青红皂白,祭起道德大棍,现实中压抑的暴民心态,在虚拟世界得以报复性宣泄。

  但是网民错了吗?也没有。因为他们不知道真相。对于一个恶意传播艾滋病的女人,即使这不是犯罪,相信怜其意、悯其情的人也不多。而且某些国人向来有落井下石的偏好,戴着面具的网民更不惜以最恶毒的字眼来畅言自己的道德立场,所以作为艾滋女的闫德利只能是被鼠标压垮而不得翻身。
 

  然而,惊天大逆转的事实让网络暴力一脚踏空,不仅遵循“羊群效应”的网络民意找不着北,热衷于传播小道消息的各家网站也摸门不着,一瓢凉水泼向那些义愤填膺的网民。感情被玩弄之后,更需要冷静反思:如何甄别网络事件的真伪?如何矫正被滥用的道德权力?现在容城政府在行动,是因为当地领导认为损害了容城形象,还是政府愿意为一个被侮辱的女子洗白,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如果没有政府出面,深陷网络围剿的闫德利,摆脱道德审判的可能性很渺茫。

  闫德利事件使我们在见识了网络“积极意义”的同时,也看到了网络的凶猛。中国人自古喜欢集体运动,潜意识认为,别人做得自己也做得。缺乏独立思考精神,容易被口号和表象所迷惑的缺陷暴露无遗。

  但是面对此事,应该反思的不是网民,而是太善于捕风捉影的网络。

  网络信息的轻浮,一直为人们所诟病。艾滋女事件首先从博客开始,但人们都知道,博客不等于事实,网站没有预先审核,捡到篮子里就是菜,作茧自缚。对这种只在博客里出现的内容,只有单方面信息源就不加甄别地热炒,这和一个普通人道听途说有何区别?对传言不调查取证,没经过本人证实,如何确定这就是事实?这个最简单的逻辑,在网络对点击量的膜拜下被弃之不顾。假艾滋女风行中国网络世界,闫德利被网络暴力所伤,更被不负责任的网络媒体所伤。

责任编辑:管理员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人民监督网郑重提示:
    国家主席习近平: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的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发表评论
评论需登录会员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评论列表

编辑推荐


X
分享到微信

友情链接

央视网 凤凰网 财新网 金融时报 北京青年报 联合早报 新浪网 新华网 人民网 中国网 中央纪委 中国广播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青年报 观察者 新京报 今日头条 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