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17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强调,越是形势好的时候,我们越要有忧患意识,越是要居安思危。(12月18日《人民日报》)
总书记念念不忘“忧患”,多次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这不是套话,而是基于对当代中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清醒认识,基于对中国共产党人历史使命的自觉担当,基于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深厚感情的真诚体现。总书记的谆谆告诫,意味深长,令人警醒。
忧患意识是一种超前意识,更是一种政治境界。自古以来,多少爱国仁人志士将“忧患”牢记于心,或激扬文字,唤起民众的觉醒;或上下求索,探寻强国富民之道;或投身军旅,捐躯以纾国难;或宵衣旰食,为国计民生虑。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李白的“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杜甫的“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韩愈的“赤心事上,忧国如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秋瑾的“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等等,都是其强烈忧患意识的真情流露。今天读来,仍令人扼腕感叹,敬佩不已。
综观中华五千年发展历史,王朝的兴衰更迭,长则数百年,短则几年,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悉心探究这些王朝兴衰的奥秘,不难发现一条普遍的规律:“忧劳兴国,逸豫亡身”。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国家就会长治久安,人民就会安居乐业;骄傲自满,贪图享受,国家就会动荡不安,人民就会揭竿而起。夏桀暴戾而失民心,商纣无道而众伐之,秦王骄奢而遭厄运,无不是明证。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为防止中国共产党人重蹈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胜而又败的覆辙,毛泽东同志满怀忧患意识,告诫全党同志在即将取得全国解放的伟大胜利面前,“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谨防大家被胜利冲昏头脑,谨防被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打倒。在当时,这犹如一针及时的“清醒剂”,提醒全体共产党人戒骄戒躁,继续为中国革命和建设而努力奋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是孟子的警世名言,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政治智慧。今日的中国发展成绩很大、成就很多,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样很多,甚至很严峻,我们惟有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定信心、振奋精神、锐意进取,才能不断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