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上班 却吃“财政饭”

2006-05-01 18:00 来源于:未知 | 作者:admin | 浏览:
正当许多地区出现大学生就业难之时,山东省宁津县却出台新规,当地企业引进大学生,政府附送事业编制,这种既吃企业饭又吃财政饭的做法,引发社会争议。 事业编制成了企业引才

    正当许多地区出现大学生“就业难”之时,山东省宁津县却出台新规,当地企业引进大学生,政府附送事业编制,这种既吃企业饭又吃“财政饭”的做法,引发社会争议。

    事业编制成了企业引才“诱饵”,是否违反人事法规?地方政府是否有滥用权力之嫌?是否为事业单位进人腐败洞开方便之门?围绕一系列疑问,记者前往宁津县调查。

    企业进人吃“财政饭”,是否违反人事法规?

    5月20日,80多名来自各地的大学生在宁津县人事部门组织下,对当地部分企业进行了“考察”。如果双方都满意,大学生上岗后不仅能领到企业的正常薪酬,还能同时拥有事业编制身份吃“财政饭”。

    这种特别的人才引进方式,被当地人称为“双薪双管”。据宁津县人事局介绍,这一做法是为给县里的重点企业引进专业紧缺人才。

    宁津县今年出台的《关于为县内重点企业引进特需专业本科以上毕业生的意见》解释了“双薪双管”的含义:对来宁津企业工作的毕业生,其户口、档案落在县人才交流中心,免费保管;人事关系落在县经贸局、民营经济发展局等机关事业单位,享受相应事业人员工资,并缴纳养老和医疗保险,由县财政承担。

    毕业于山东理工大学的邓金明是“双薪双管”政策的受益者之一。他2009年本科毕业后有一份工作,听说家乡有这样的优惠政策,就跳槽来到宁津县的山东三岭集团。目前他不仅能拿到企业每月2000元的工资,还能拿到县里每月发放的1100多元财政工资。

    县人事局局长张世清说,去年通过“双薪双管”方式共招聘34名企业特需人才,今年计划再招聘134名。按照规定,这些人员在企业服务期限为五年,服务期满后可申请延长服务年限;服务期满不愿在企业工作的,统一安排到县乡机关事业单位工作。

    宁津县这一做法引来许多质疑:目前各地事业单位招聘“一岗难求”,宁津县不经公开考试、仅靠企业满意就能进入事业单位,是否违规?

    对此,张世清解释说,中组部和人保部2010年12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通知》规定:“公开招聘高层次、紧缺人才,可以采取直接考核的方式。”他认为,宁津的做法符合规定。

    据记者了解,宁津县企业引进的大学生有的是市场营销、英语等普通专业,是否能算“特需人才”呢?对此,张世清说,宁津一直欠发达,别的地方不“稀罕”,我们的企业却需要。三岭集团董事长倪国岭也表示,去年招来的一批“双薪双管”大学生,现在已成了公司的重要科技力量。

    以事业编制“补贴”企业,地方是否“滥用权力”?

    在市场经济下,地方政府以事业编制这种国家体制资源“补贴”企业发展,是否属于公私不分、权力滥用?算不算新式的“吃空饷”行为?

    “这也是穷急了眼的办法,是无奈之选。”张世清承认,“我们这种办法,说白了,就是财政出钱给企业补贴。我是冒着天大的风险,来推动这一新举措。”

    近年来,为推动经济发展,宁津县相关部门多次到企业调研。“反映最多的就是人才问题,许多企业都反映留不住人,让政府帮忙想办法。”张世清说。

    山东良星种业有限公司是当地的高新技术企业,年销售收入7000多万元。因为企业招不来人才,前几年一度准备迁走。公司董事长刘俊升说:“为了留住人才,我都帮着他们找对象,给他们操办婚礼,但最后还是没能留住。招来的十几个本科生全都走了。”

    对此,张世清表示,近几年县人事局每年为企业新招大学生四五十人,但目前只留下了六七人。“90%以上流失了。主要原因是宁津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企业规模小,工资水平不高,没有吸引力。”

    “大学毕业生看重事业编制,那就给他们事业编制。”张世清说。

    “双薪双管”的重要意义在于解决了毕业生的“心态”问题。刘俊升认为:“光靠企业,解决不了大学生的身份需求。企业宁可多交税,或通过其他渠道把这部分钱加倍返还给政府。”

    张世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招了34个人,每个人每月发放的财政工资只有1130元,一年还不到50万元,相当于政府拿50万元来帮助企业解决人才问题,“还是很划算的”。

    政府送事业编制,为进人“预留”腐败路径?

    宁津这一探索绕过了正常的考选,会不会给领导亲属进事业单位提供方便?在多地曝出“萝卜招聘”等事件后,人们有理由这样怀疑。

    对此宁津县人事局回应称,企业招“双薪双管”大学生,在双向选择之后,县里对其专业及学历进行审查,必须是正规全日制本科以上毕业生,所学专业必须是县里重点企业急需的。招聘过程中纪检部门参与,严格把关。

    据张世清介绍,2010年招聘的34名“双薪双管”大学生只有10名为宁津县户籍,其中9名父母亲为农民或工人,只有1名大学生父亲为事业单位职员。“这一政策临时性强,不要说领导子女都不愿意进工厂,即使有这个心,专业也不一定就符合要求。”

    事实上,宁津出台这样的政策,背后也有“急于出政绩”的心态。记者发现,有着46万人口的宁津县去年地方财政收入仅1.75亿元,还不如山东有些经济强镇的水平。县财政收入原来在德州市还属中上游,但去年排名倒数第二。急于扭转落后局面是县领导的迫切愿望。

    “要发展,土地、资金、人才是三大制约瓶颈,其中人才是第一位的。”  宁津县委书记孙起生说,作为欠发达地区,特定时期如果没有一些超常政策,很难扭转被动局面。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企业招人政府给编制的措施会退出。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马广海认为,企业、事业、公务员……这种严格的社会身份划分,是中国独特的人事体制造成的。宁津的做法不失为“对体制资源的灵活运用”,有其可取之处。但一定要严格程序,审慎使用,避免腐败产生。

    但一些专家则明确反对这种“探索”,表示不管出于什么理由,绕过公开考选制度,用权力送事业编制,都必然滋生腐败。因为政策设计留有巨大漏洞,随意混岗使用,即使现在进人没问题,不等于以后进人没问题。    

责任编辑:管理员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人民监督网郑重提示:
    国家主席习近平: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的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发表评论
评论需登录会员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评论列表

编辑推荐


X
分享到微信

友情链接

央视网 凤凰网 财新网 金融时报 北京青年报 联合早报 新浪网 新华网 人民网 中国网 中央纪委 中国广播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青年报 观察者 新京报 今日头条 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