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否认3000亿元打造大运会 将公布开支情况_人民监督网 

深圳否认3000亿元打造大运会 将公布开支情况

2006-05-01 18:00 来源于:未知 | 作者:admin | 浏览:
日前,某报发表一篇题为《3000亿打造大运会深圳首现财政赤字》的文章,给深圳办大运算投资账,并推测深圳首现财政赤字。8月21日,深圳新闻网记者立即就此采访深圳市财政委有关负

日前,某报发表一篇题为《3000亿打造大运会深圳首现财政赤字》的文章,给深圳办大运算投资账,并推测“深圳首现财政赤字”。8月21日,深圳新闻网记者立即就此采访深圳市财政委有关负责人,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

“我们认为,3000亿打造大运会这样的标题会让读者产生一种误解,以为办大运会的开支是3000亿,从而质疑我们“节俭办大运”方针。3000亿的统计且不论数据是否准确,也不能把它与大运会开支简单地等同起来。大运会开支情况究竟怎样,我们将在大运会结束后及时统计并公开发布,给公众交出一本明白账。”深圳市财政委有关负责人认为,这里主要存在一个如何看待大运背景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方面的投入问题。深圳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借大运契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推进特区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对这些民生工程深圳进行了大手笔的投入,在保障赛事顺利进行的同时,为深圳未来三十年跨越式发展打下基础,尽快实现原特区内外均衡发展,大幅度提升市民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真正做到不只争一时,更要争千秋。

近年来,深圳市紧扣“办赛事、办城市,新大运、新深圳”主题,在勤俭节约地保障办赛事经费的同时,重点将资金向办城市、惠民生方面倾斜,并注重将经营性投入与财政性投入相结合,重点增加安排有利于城市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建设项目,如分别于2002年、2007年、2008年开工建设的1、2、3、5号地铁线路于今年6月底全面开通后,周边区域的交通车流量下降20%左右,对改善市民出行起到积极作用。“十一五”期间,进行了23座污水处理厂的兴建、扩建和改造,建成污水厂配套干管及沿河截污管约800公里,河道水环境显著改善。以举办大运为契机,大力实施“市容环境提升行动计划”,形成了几十条城市风景线和多个风景点。

这位负责人表示,正确看待大运背景下的财政投入,应进行三个区分,一是区分一年投入和多年投入,二是区分经营性投入和财政投入,三是区分基础性投入与赛事投入。不能将多年的基础设施、民生工程投入等一并算作大运会办会投入,贴上“3000亿打造大运会”的标签。事实上,对深圳这样一个经济总量大、人口密度大、交通压力大的城市,像地铁工程、城市更新等,即使不办大运也迫切需要积极推进,无非是大运会的成功申办,客观上对这些工程的推进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并与“办大运”密切联系在一起了。上述这些投入不仅是大运会成功举办的需要,更是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国际影响力和优化城市功能的客观需要。

就赛事投入来看,应该说,“节俭办大运”的精神在大运会筹办的各个环节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一方面我们坚持从“办城市”的高度统筹规划大运场馆建设和设备购置,场馆建设和设备配置坚持“能改不建,能修不改,能租不买,能借不租,能用国产的就使用国产设备”的原则,60个正式场馆中新建的只有22个,其余近2/3都是对原有场馆进行维修改造。场馆布局和建设除满足大运会比赛需求外,还与发展民生和教育、促进关内外一体化工作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企业力量,减少政府的直接投资,大运会开幕式所在地深圳湾体育中心由华润集团投资建设,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提高了建设效率。另一方面,加强大运会各项工作的监督,严格控制大运筹办经费支出,专门设立了“廉洁办大运”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和督查监察指挥部,对工程建设施工等各环节把好“需求关”、“价格关”和“验收关”,努力实现“花最少的钱,办最精彩的大运”的目标。

这位负责人还就“深圳首现财政赤字”问题做出回应。他说,“近年来,我市经济持续企稳向好,带动全市财政收入稳步增长。自1994年以来,我市实现连续17年财政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目标,根本不存在‘财政赤字’一说。”这位负责人介绍,“十一五”时期,深圳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连续突破500亿元、600亿元、800亿元和1000亿元大关,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第三个地方财政收入超千亿元的中国内地城市,5年累计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947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1.54倍。2010年,深圳市财政总收入为1426.5亿元,总支出1364亿元,总收支相抵,年终结余62.5亿元,结转下年支出23.4亿元,财政净结余39.1亿元。(深圳新闻网)

责任编辑:管理员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人民监督网郑重提示:
    国家主席习近平: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的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发表评论
评论需登录会员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评论列表

编辑推荐


X
分享到微信

友情链接

央视网 凤凰网 财新网 金融时报 北京青年报 联合早报 新浪网 新华网 人民网 中国网 中央纪委 中国广播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青年报 观察者 新京报 今日头条 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