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刑法学开拓者高铭暄:贪腐罪行不宜取消死刑

2006-05-01 18:00 来源于:未知 | 作者:admin | 浏览: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人物档案

  高铭暄:1928年生,现年83岁,浙江省玉环县人。当代中国著名法学家和法学教育家,新中国刑法学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亲历、见证了中国刑法立法发展的轨迹。中国国际刑法研究开创者。我国刑法学专业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导师。

  谈刑法进程

  见证社会发展进程

  1979年7月1日下午,全体代表举手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那一刻,高铭暄“激动和兴奋,心里踏实了”。

  高铭暄说,刑法生效后的判决书一律引用法律条文,之前一般只描述罪行,“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

  1997年刑法修订,确立了罪刑法定制度,规定了罪刑法定、罪责刑相适应、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 但这不是一劳永逸,实践证明还有不足之处。”高铭暄说。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刑法又8次修正,增加和修订的主要是经济犯罪,如内幕交易等证券犯罪、食品安全犯罪等。“刑法的发展和完善与社会发展的进程是一致的,通过特定手段,惩治和打击犯罪,保障社会的前进”。

  谈立法转变

  关注民生吸收民意

  回顾刑法的发展历程,高铭暄说,立法者越来越重视吸收民意。以往,立法者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征求意见和建议。这几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公众法律意识的提升等,立法者会广泛征求社会意见,立法更加科学民主。

  社会舆论也会影响到法律在实践领域的执行。高铭暄举例说,如许霆ATM机盗取银行存款案,使案件的量刑由无期徒刑到有期徒刑5年。“正确的舆论代表民意,能促进司法公正”。

  高铭暄说,这几次的刑法修正,“突出亮点之一就是关注民生”。如刑法修正案(八)涉及的食品安全、人体器官买卖、恶意欠薪、醉驾等都是事关改善民生和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刑法关心民生、维护民生的职能得以凸现出来。

  谈死刑废除

  取消死刑是个趋势

  高铭暄称,目前的形势还不能废除死刑,“但我希望逐步取消死刑,取消死刑是一个趋势”。

  高铭暄称,非暴力犯罪不以他人生命为侵害对象,最高刑为死刑,有悖于罪刑均衡的原则。经济犯罪不设置死刑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对于贪腐不该判死刑的观点,高铭暄认为贪腐罪行还不适宜取消死刑。“现在腐败问题较为严重,我国历来有从严治吏的传统,如果取消死刑,老百姓心里难以接受”。

  高铭暄认为,对不涉及人命的犯罪,应逐步取消死刑。

   对话高铭暄

  醉驾入罪成为最具争议条款

  京华时报:在参与制定和修改刑法的过程中,您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高铭暄:没有刑法的时代,希望它尽快出台。1979年刑法颁布后,感觉还需要不断完善。1997年刑法修订后,实践证明还不是一劳永逸,还会相对感到不满足。

  京华时报:您认为刑法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高铭暄:刑法是保障法、后盾法,解决的是民法、行政法等调整不了的社会关系,是一种社会控制的手段,是最后一个防线。刑法在法律体系中起支架作用,它是支柱之一。

  京华时报:在刑法的制定和修改中,最具争议的条款是哪个?

  高铭暄:醉驾入罪、恶意欠薪罪。

  京华时报:您对刑法的最大期望是什么?

  高铭暄:逐渐消减死刑,最终废除死刑。

责任编辑:管理员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人民监督网郑重提示:
    国家主席习近平: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的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发表评论
评论需登录会员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评论列表

X
分享到微信

友情链接

央视网 凤凰网 财新网 金融时报 北京青年报 联合早报 新浪网 新华网 人民网 中国网 中央纪委 中国广播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青年报 观察者 新京报 今日头条 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