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裁员降耗,一边是扩产增资,德国宝马公司的处境相对于宝马中国公司来说俨然是“冰火两重天。”
日前外媒报道,德国宝马汽车公司宣布因欧元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给公司带来的成本压力增加,公司决定将裁员8100人,其中包括3100名全职雇员,和2500名德国员工。另外,宝马表示年底还将有2500名员工面临被裁的命运。
宝马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恩斯特?鲍曼(ErnstBaumann)表示,裁员为成本削减计划的措施之一,预计此举可以节省几亿欧元的成本,如果欧元兑美元汇率仍保持在当前水平,裁员人数还将增加。
但在中国市场,宝马中国公司计划未来几个月将中国市场汽车年生产能力提高45%。目前,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宝马全球销量增速最快的市场。
但是,宝马汽车频繁出现的质量问题以及宝马公司处理质量问题的方式却阻碍了其在中国的扩张。
宝马“喝”机油
“行驶800公里左右就要‘喝’1升机油,现在刚刚行驶到1万公里,加了很多次机油了。”深圳的李先生无奈的告诉记者。
去年9月,李先生在深圳宝创汽车贸易有限公司购买了一辆宝马5系汽车(车牌号:粤B10B08),价格是56万元。但刚刚行驶2800公里,该车就提示缺机油,到行驶8000公里时,已经加了6升机油。
“经销商维修了多次无果,也拿不出合理的解释,只能继续加机油。”李先生说。
上海的杨先生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杨先生是去年7月在上海汇德汽车有限公司购买的5系宝马汽车,价格是48万元。该车行驶4500公里时开始提示缺机油,之后几乎每行驶3000公里左右就提示缺机油,目前已经行驶接近2万公里了。经销商同样不能将车修好,也没有合理解释。
对于“烧机油”的问题,杨先生并不很担心,“和经销商协商之后,他们同意免费为我的车更换发动机,也就在近期吧。”
得知此事,深圳的李先生有些不平衡,“我的车‘烧机油’的问题更严重。”
汽车维修人员告诉记者,实际上,所谓的烧机油就是指机油通过一定的途径进入了发动机的燃烧室,与混合气一起参与了燃烧。汽缸的密封性差是造成烧机油的主要原因。车辆出现烧机油现象,会导致燃烧室的积炭增加、汽车的经济性、动力性下降、尾气排放超标等不良后果。
“吃”轮胎的宝马
在多个宝马汽车车友会里,记者发现不少车主表示他们的车的轮胎磨损严重,尤其是一些宝马3系汽车。
温州的一位车主表示,他在2006年10月26日在温州好德宝宝马4S店购买华晨宝马320i领先型汽车一辆,在行驶到1.2万公里时,两个前轮已严重磨损,于是,更换了。到今年2月初行驶接近2万公里,后轮又磨损到极限,又需更换。一部宝马汽车,行驶短短不到2万公里,就更换4条轮胎,如此的报费率,简直让人不可想象。众多车友反映了宝马3系汽车的轮胎问题。现在看来,这不是个别现象,望引起厂家严重关注。找出真正的原因,给车主们一个满意的答复,对车主造成的损失,厂家应给予补偿。
实际上,按照厂家和经销商的保修范围,轮胎是排除在外的,因为轮胎是易损件,轮胎出问题,埋单的只能是车主。
问题宝马回顾
事件一
2006年8月1日,云南的王先生以98万元的价格在云南宝悦汽车销售有限公司购买了一款宝马730L1汽车(车牌号:云P25777)。2007年6月21日王先生驾车在昆明市北二环慢速行驶时,驾驶员左侧的4个安全气囊突然无故爆出,王先生的手臂被弹出的安全气囊打伤。
问题
据王先生介绍,宝马汽车没有受到任何撞击。汽身没有撞击的痕迹,并且汽车的左侧车门和左叶子板发生的由内向外的一定程度的变形,宝马汽车公司的技术人员表示无法解释。经销商派人照相,鉴定后认为,安全气囊爆出是由于汽车受到强烈的撞击后,为了保护乘客而正常爆出。最终,宝马汽车公司给出的检测报告认定:安全气囊弹出是由于撞击造成的。
结果
王先生并不认同宝马中国的鉴定报告,提出使用他的车进行试验,人为引爆车内右侧的安全气囊,看其冲击力造成的结果是不是和左侧车门和左叶子板的一样。如果不能证明安全气囊本身存在质量问题,他自己愿意承担安全气囊的修理费用。记者多次为此事联系宝马中国,宝马中国并未回应此事。
事件二
2003年6月1日,唐女士所在的公司以139万元的价格在浙江众诚汽车贸易有限公司购买了一辆宝马7系LI车(车牌号浙A5W935)。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10万公里左右)该车后排座位顶部空调出风口有严重的令人窒息的尾气异味。
问题
2006年10月清洗后空调蒸发箱及更换后空调微滤网花费2650元,异味仍然存在;12月该车又更换后座区空气格栅与活性碳过滤器,花费4039元,问题依然存在,维修人员查不出原因,强调车的质量没问题。
唐女士多次向宝马中国客服中心电话投诉,却无人受理。2007年2月再一次以书面形式投诉至宝马中国客户服务中心,但竟然没有人愿意签收快件,并答复说只能电话投诉,不接受书面投诉,几经周折,才以传真件投诉。
结果
相对于其他一些遇到质量问题宝马车主因为赔偿标准等不能达成一致,唐女士等人却根本和厂商说不上话。而那辆139万元购买的高贵的欧洲名车,也只能偶尔亮相。
事件三
2004年花费80余万元买的宝马车(车牌号:皖AB8699)屡次出现质量问题,既不能得到解决又没有得到宝马公司和经销商的满意答复,于是,两年来饱受困扰的赵先生在合肥闹市导演了“牛拉宝马”游街的事件,一时间引起广泛关注。
问题
截至去年9月,该车已经大大小小维修了近20次,从2006年12月到今年8月初,该车在合肥宝利丰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就维修了6次,总修理费为接近7万元,水箱、怠速阀、发电机都换过了。
结果
经协商,宝马中国同意赵先生用旧宝马X5车换一辆新的宝马X3,这辆新车售价50多万。
记者观察
快宝马身患慢性病
在快速发展的背后,宝马中国已经暴露出了致命的问题,那就是不稳定的产品质量和差强人意的售后服务弊端。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2007年的汽车销量增长21.8%。
与此相比,宝马汽车公司这家德国汽车生产商2007年在中国大陆的汽车销量增长42%,由2006年的36357辆增至51588辆(加上中国台湾和香港是61098辆),增幅高于行业水平。2008年初,宝马中国表示计划未来几个月将中国市场汽车年生产能力再提高45%。
快速扩张的宝马中国,其增长速度已经远远高于中国汽车销量的平均增长率。宝马大中华区总裁史登科表示,这主要是中国消费者开始对宝马品牌认可度提高的结果。他认为,宝马集团旗下的三大品牌在中国驶入“快车道”。
2008年,野心勃勃的宝马不但计划引入价格相对低廉1系车,还将会在现有3系、5系车型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这些车型的配置、以及增添新配置车型,进一步提高现有产品的竞争力。
根据宝马在亚洲的市场战略,到2012年,亚洲的宝马销量将达到20万辆,而中国将取代日本成为宝马在亚洲的最大市场。
在“快”宝马的掩盖下,一个“慢”宝马的轮廓已经浮现。
在故事中,北美的印第安部落酋长用两匹健壮的骏马拉动凯迪拉克奔跑在村庄中巡视,因为他不知道如何使用该车引擎中蕴涵的260匹马力。
但在中国的现实生活中,牛拉宝马、驴拽宝马的事件频频在各地发生,拉着高档的豪华宝马汽车游街,似乎成了中国的牛和驴的另类妙用;而且还有砖拍宝马、锤砸宝马的新闻常现报端。
采取过激的行为维权,已经成为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另类景观,但汽车厂家却已经对此“见怪不怪”、“习惯成自然”。宝马中国就是这样的代表性企业。
2004年10月1日中国开始实行《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后,宝马公司在中国实施的公开召回仅有两次,分别是2005年1月4日华晨宝马5系轿车因前座椅加热器缺陷召回1685辆和2006年7月17日华晨宝马因部分5系列汽车的后减震器缺陷召回531辆,以及部分7、6、5系列进口宝马汽车2131辆,共计4347辆。同一时期,保时捷在中国实施公开召回3次,共计2623辆,而其2006年和2007年在中国的销量分别是2305辆和4179辆。难道是宝马汽车的质量过硬,没有或很少出现质量问题吗?中国的牛和驴都不会认同,答案是否定的。
仅2007年,记者就报道过数起宝马汽车的质量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得到了解决,有些问题至今不了了之。
实际上,任何产品都会出现质量问题,关键在于厂家如何面对负面的情况。对于这些消费者的投诉,宝马公司大多没有积极主动的面对,而多是采取拖延、推诿、冷处理、厂家和经销商之间“踢皮球”的方式对待。对于“闹”的凶的车主,如“牛拉宝马”游街的,宝马公司为了息事宁人,往往接受车主的合理要求。而多数“善良”车主的质量问题则往往得不到解决。
一个品牌或企业的最大财富,,不仅是有稳定的消费者购买和使用他的产品,更重要的是这些老客户持续为这个企业创造的价值,如继续购买该品牌、推荐朋友使用、消费该企业的增值服务等。即使有顾客投诉,但企业可以用良好的服务让顾客忘记产品上的瑕疵及其造成的不愉快,继续忠诚于该品牌。但宝马公司的表现恰恰相反。
在节节攀升的销量背后,宝马公司正在遭受被其疏忽了的服务细节带来的“疾病”的侵害。
相关报道链接:
宝马汽车质量缺陷事件专辑专题
http://www.jdwsy.com[InstallDir_ChannelDir]html/special-0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