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汽车严重烧机油 召回势在必行

2006-05-01 18:00 来源于:未知 | 作者:admin | 浏览:
编者按:烧机油并不仅仅是奥迪的专利,多名宝马车主也纷纷反映,4000公里就报警要添机油。如此豪车也出这种情况,该如何相信宝马的质量。 宝马烧机油已是公开的秘密 厂家何必躲

编者按:“烧机油”并不仅仅是奥迪的专利,多名宝马车主也纷纷反映,4000公里就报警要添机油。如此“豪”车也出这种情况,该如何相信宝马的质量。          

宝马烧机油已是公开的秘密  厂家何必“躲猫猫”

所谓汽车“烧机油”,主要原因是活塞与缸壁间的配合间隙过大、活塞环安装不当或密封性变差,缸壁上的机油进入燃烧室,引起烧机油现象;另外,气门密封圈密封性能差等问题,都会使机油随曲轴箱气体进入汽缸参与燃烧。至于烧机油的危害网络上已经提到很多,我们就不在此赘述了。

宝马烧机油频频发生

仅去年下半年,就有多名宝马车主在为烧机油的事情苦恼。

浙江绍兴倪先生的华晨宝马523Li机油消耗量显然十分惊人;福州陈女士的BMW523L也严重烧机油;无锡储先的宝马行驶2500公里就得加机油;南宁林先生的宝马3500公里就得加两升机油;因不满厂家对于缺机油的处理方案,北京宝马车主甚至用车堵住了经销商的大门以寻求问题的解决。即便是如此频繁地投诉、反映,厂家也一口咬定——“正常”。

厂家何必对此“躲猫猫”

事实上,宝马4S店的技术人员也承认,由于使用高转速发动机,宝马的机油消耗量确实过大。“宝马烧机油应该是先天制造上的原因,所以目前的解决办法只能是缩短保养里程。”技术人员表示。

据我们了解到的情况,在国外,宝马的保养里程为:保养一次/2.5万-3万公里。但在国内,宝马的保养里程则缩短为1万公里。一位宝马售后服务人员透露,除了中国路况差,宝马车机油消耗量大也是缩短保养里程的原因之一。

一位4S店的售后负责人告诉记者,针对机油消耗过大的情况,宝马公司也出台了相关的处理办法。对投诉说“烧机油”的车主,将会对该宝马车型做一个机油损耗测试。具体方法为:将有“烧机油”现象的车辆加满机油,行驶 1000公里后对机油机滤进行称重,然后加满机油,再行驶1000公里。如此反复3次,取得平均值,如果超过标定值,那4S店将上报宝马公司。

据了解,与奥迪规定的0.5升/1000公里的机油消耗标准相比,宝马公司的机油消耗标准更加“宽松”,达到了0.7升/1000公里,只要不超过这个数值,宝马公司就认为车辆的机油消耗属于正常范围。

但是我们想问的是,什么才叫做“正常”?这个所谓的“正常数值”,它的设定依据又是什么?为什么1000公里要消耗0.7升?这个数值是怎么得来的?如果只凭宝马公司的一家之言来决定,那也未免太不让人信服。

因此,我们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依据国家有关发动机试验标准(GB/T18297),机油消耗应为燃油消耗的0.3%以下。因此,粗略计算,对应百公里油耗10升的轿车,其每1000公里对应的机油消耗应在0.3升以下,怎么都不会超过厂方制定的0.7L/1000公里。依据这些数据,除了磨合期,如果每4000公里以下即出现机油报警,如无泄漏,应属于产品质量缺陷。

其实,厂家没有必要对问题车遮掩,汽车本就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工业产品,没有人可以生产出完全没问题的车,是一种极其复杂的产品,涉及上万个零部件,使用环境又千差万别,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车主也会理解,让车主不理解的是厂家的“迂回战术”,如此的忽悠,车主岂能不怒。厂家应该以诚恳的态度向车主解释这些问题,以消除车主的不满。

对于宝马“烧机油”的问题,国家质检总局负责人也提醒说,宝马车主若遇到“烧机油”的情况,应首先和厂家联系,如果不能解决问题,车主可到中国汽车召回网反映自己的情况,国家质检总局将会根据车主的反馈信息,确定是否强制召回。

车界专家也表示,如果“烧机油”现象是成批次的,厂家应考虑召回问题车。

编后语:

据我们了解,宝马烧机油的现象绝不是偶然现象,在任何一个搜索引擎上输入“宝马 烧机油”,弹出来的相关文章有六位数之多!就算这几十万条信息里面有一半是重复的,剩下的数字也足以证明,宝马烧机油现象绝非偶然,而是成批次的问题,厂家应该考虑召回,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再打太极。长此以往,宝马在中国车主的心里,就不仅仅是质量有问题了,而是信誉诚信有问题。
 

相关报道链接: 

宝马汽车质量缺陷事件专辑专题

http://www.jdwsy.com[InstallDir_ChannelDir]html/special-026-1.html

 

责任编辑:管理员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人民监督网郑重提示:
    国家主席习近平: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的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发表评论
评论需登录会员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评论列表

X
分享到微信

友情链接

央视网 凤凰网 财新网 金融时报 北京青年报 联合早报 新浪网 新华网 人民网 中国网 中央纪委 中国广播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青年报 观察者 新京报 今日头条 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