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徒步灾区发钱只为“钱尽其用”?

2006-05-01 18:00 来源于:未知 | 作者:admin | 浏览:
据5月31日《海峡都市报》报道:向灾区献爱心,假如你手上有28万元现金,你会怎么做?晋江有个商人,他提着这么多现金徒步进村,挨家挨户给最困难的灾区群众发放现金,从几百到

据5月31日《海峡都市报》报道:向灾区献爱心,假如你手上有28万元现金,你会怎么做?晋江有个商人,他提着这么多现金徒步进村,挨家挨户给最困难的灾区群众发放现金,从几百到几千元不等,夜宿农村,甚至为多发一户宁愿挨饿。

四川灾区的农村流传着他的故事,就连成都街头的出租车司机,也都在说着他的故事。他就是33岁的赖金土——晋江一家陶瓷企业的老总。

新闻甫出,极具争议。有网民指责其是作秀、聪明的战略炒作,也有网民大加赞赏:谁有他的联系方式,我要把钱给他,让他帮我发,这样我才放心!其实,在这次大地震后,亲历灾区,点对点地去灾区发钱、献爱心的人士和企业大有人在。

《东方早报》曾报道,这种费时费力的献爱心方式,看起来很原始,但为什么很多人选择这样的方式,而不是将善款和
物资直接捐给一些慈善机构或政府组织?记者的朋友说,他愿意用点对点的方式,用自己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去帮助灾民。浙江一企业本是想通过某慈善组织捐款1250万元来支持灾区重建,后来被告知,需要在善款里扣除10%的管理费,也就是“管理”这笔善款需要125万元。于是,该企业最后拒绝了慈善组织,而是直接派人去灾区,选择一个受灾村庄,帮助重建。

的确,点对点的献爱心方式很原始也很费力,或许还会增加灾区的不少负担,但这却是一个极端强烈的信号和拷问:他们为何不信任、乃至拒绝那么多的慈善机构、政府组织?我们的慈善组织要是能有让人充分信服的公信力和美誉度,这些亲历亲为的爱心人士何至于此?

浙江那家企业拒绝慈善组织的理由是:“不知道慈善组织究竟管理什么,而且需要这样高的费用”——还敢在如此国难面前“忘情”而冷血地打自己的“小算盘”、提取逾百万之巨的管理费“赈灾渔利”?是什么样的“艰巨”管理,要让捐款企业付出如此巨额的管理成本?要知道,125万元,能给灾区民众购买多少帐篷、多少食品,解决多少燃眉之急啊!你们于心何忍?而我们更理解,赖金土恐怕也是因为怕自己的钱不能真正“钱尽其用”,才挨家挨户“看得见摸得着”地去赈灾!

诚然,中国红十字会已经承诺,全国红十字系统接收的“5·12”地震灾害捐赠款物将全部用于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各级红十字会不得提取管理费。中央纪委监察部5月29日更颁布了《抗震救灾款物管理使用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其中就有相关的规定:有关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开展抗震救灾款物的募集活动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应当公开名称、地址、银行账号及接收捐赠情况,并将全部捐赠款物及时通过正规渠道送往灾区。但显而易见的是,重塑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依旧任重而道远!

徒步灾区发钱等点对点的献爱心,是一种爱心的洋溢和执着,同时更是一份莫名的无奈和困惑。只有救灾资金物资信息完全公开,铁腕预防“赈灾渔利”和“赈灾腐败”,确保善款“看得见摸得着”、一分一厘都不择不扣地用在灾区民众身上,人们的爱心才不会被小团体利益所亵渎!人间大爱才能彰显得淋漓尽致。



责任编辑:管理员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人民监督网郑重提示:
    国家主席习近平: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的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发表评论
评论需登录会员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评论列表

X
分享到微信

友情链接

央视网 凤凰网 财新网 金融时报 北京青年报 联合早报 新浪网 新华网 人民网 中国网 中央纪委 中国广播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青年报 观察者 新京报 今日头条 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