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问题疫苗事件牵动人心。自3月17日中国经济时报首发揭黑报道“山西疫苗乱象调查:近百名儿童注射后或死或残”以来,经过近一周时间的围观、叹息与期待,我们总算等来了山西方面的新闻发布会。但是,一场一触即溃、草草收场的发布会之后,迷雾依旧未曾散开。
昨天下午,山西省政府就问题疫苗事件召开了第一次新闻发布会。通报称,这次媒体报道的问题是三年以前的问题,相关部门当时已经过调查或抽检,结果基本合格;山西省已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寻访了报道中提到的儿童,调查结果将会向社会公布。并表示,山西疫苗的监管是严格的,疫苗质量是有保障的。而对山西省疾控中心在与北京华卫公司合作的问题,发布会表示除未经招投标程序之外,没发现其他问题。整个新闻发布会只有十多分钟,结束后现场有记者大喊 “抗议”,并对官员进行围堵提问。记者的围堵让当地部分官员反感,认为“怎么能这样”。
基本不触及事件实质、基本回避坊间舆论追问、基本不肯与媒体正面沟通,使这场新闻发布会被网民戏称为“发不会”。不过,尽管显得闹剧了一些,这样的结果却也不出意外。正像山西省方面在中国经济时报的报道甫出之时即予以矢口否认,因为不免让人怀疑他们有多少“自证其罪”的坦诚与勇气一样,我们又如何指望在这样一场发布会上,他们就能迅速“变脸”?
我替网络上那些津津乐道于发布会官方表现尴尬的言论感到悲哀,因为说到底,愈是虚与委蛇、惊慌失措的公共表现,愈表明他们的回避与拒绝。所以真正应当感到尴尬的,只能是真相,以及那些致力探询真相的民意。如我们所见,相对于山西方面对问题疫苗的无力却又断然的否认,近百名儿童注射后或死或残已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巨大事实;相对于发布会以答非所问的方式回答的三两个提问,疫苗事件举报人、山西省疾控中心原信息科科长陈涛安早已列举出了关于问题疫苗的“九大质问”。如此不对等的局面之下,只能表明有一种势力愈尴尬则愈傲慢。
事实上,早在发布会之前,有一种权势已经傲慢逼人,仿佛可以只手遮天。从冒充“卫生部企业”的北京华卫时代公司对山西省疫苗供应的垄断,到一些注射问题疫苗的受害者家庭的求告无门,再到对问题疫苗事件举报人陈涛安的免职处理,对网络大量转载的中国经济时报报道的删除处理,将“上门讨说法”的受害者家长推倒在地,及至对受害家庭的诉讼请求“不予立案”,直至向陈涛安和几名患儿家长发送的恐吓短信……这已是一条如此环环紧扣的权势链条。而当我们总是只见到有人在那里上下其手,也就始终无缘得见迷雾之中的真实了。
山西疫苗事件,我们真能等来一个真相吗?即使是在中国经济时报以及举报者陈涛安声称有确凿证据的情形下,我们依然可以保持一种理性或中立。因为毕竟,疫苗问题涉及到非常复杂的专业问题,需要很多记者无法获得的内部资料、数据等佐证。但与此同时,仍有一个浅显的问题:假设疫苗事件并不存在,那么山西相关部门本应更加坦诚、积极地回应才对,然而为什么,他们总是表现出一副讳莫如深并拒人千里之外的架势?这样一来,倒不能不让人得出一个欲盖弥彰的判断了。
据悉,对山西疫苗事件,卫生部日前派出的8人专家组已抵达山西,协助指导当地开展调查工作,并将对报道涉及的所有患儿逐一进行排查。我们等待着结果。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