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9日电 最新一期的《学习时报》刊文指出,近年来,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越来越突出,成为中国政治生态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文章同时指出,在认识到网络舆论的积极意义时,也要看到其内在冲突。
文章称,网络舆论有助于改善政策议程的设置,为公共政策的制定输入了必要的信息。通过引起公众和决策者关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新现象、新问题和新情况,网络舆论对于改善公共政策具有显著的良性效应。无论是废除《收容遣送条例》,还是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政策草案提供建议,网络舆论都已经成为决策主体较为重视的政策力量。
文章同时也指出,正如未来学家尼葛罗庞蒂所言:“每一种技术或科学的馈赠都有其黑暗面”。网络舆论也不例外,它也具有另一面向,即无责任性和情绪性,以致出现“网络舆论暴力”。由于互联网具有虚拟性,网络舆论的制成和传播实行匿名制,一些情绪性的宣泄只要不触及法律法规,就可以免受责任的约束,导致网络舆论所传递的信息具有潜在的隐患。有研究者将网络舆论的非理性极端表现归纳为“网络舆论暴力”,认为这种暴力与龙卷风在特征上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形成速度快、持续时间短但力量强度大、社会伤害深。
文章提出,决策主体应充分认识并利用好网络主体的内在冲突。网络舆论的兴起,最大的价值在于为公共政策的制定创设了一个民意库,并不会直接导致决策自主权的旁落。在认识到网络舆论的积极意义时,也要看到其内在冲突。决策主体有意识地引导或建构某些公共问题的定义,可以预先缓冲网络舆论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