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政府“钱包”在监督下运作

2008-01-25 11:29 来源于:人民日报 | 作者:范伟国 | 浏览:
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正在上海发生一场静悄悄的变革,举其要者有二:一是实行零基预算。沿袭几十年的政府部门自报年度支出预算、由国库拨资金让部门支出使用或再由部门下拨使用的

  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正在上海发生一场静悄悄的变革,举其要者有二:一是实行零基预算。沿袭几十年的政府部门自报年度支出预算、由国库拨资金让部门支出使用或再由部门下拨使用的方法废止了。改为预算方案审查通过后,政府部门的支出都由国库直接拨付到最终用款单位。二是全面实行公务卡制度。凡财政预算拨付单位的公务
消费,一律使用公务卡,公务账户使用的全过程公开透明。

    这是克服财政使用弊端,提高财政效益的改革之举。

    政府财政取之于民,使用得当与否,事关百姓切身利益,必须捂得紧用得省。但是,财政预算通常是无偿取得,大家都想从中多分一杯羹。年末岁初,常见两大景象。一是“跑步(部)前(钱)进”,争先恐后地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关系去跑,以争取部门掌握政府资金和项目。二是高级酒楼的豪华酒宴多了,借年节之际,用公款请上级,可以争项目、争补助,亦可以拉近距离;用公款请同级,可以增进“友情”、互相提携;用公款请关系单位,也算投桃报李,互利互惠。于是,不仅不应用的公款花掉了,往往不应批的项目也上马了。

    现在,将政府部门的支出,由国库直接拨到使用单位,就从制度上保证了资金使用的效率与透明,想在中途截留或在“跑冒滴漏”中捞点好处,就失去了机会。制度上的制约,远比口头或纸面上的廉政承诺管用。有的责任部门年初说了,将有多少资金投到哪儿,将多少款项用在何处,时过境迁,这些承诺不知“忘”到哪儿去了,谁也没法管。有时只靠审计部门的火眼金睛与铁面无私,公众才知道哪些部门在随意挪用来之不易又十分宝贵的预算资金。

    公务消费使用公务卡,是对付用公款大吃大喝的一招。只要公务账户使用过程公开透明,谁请谁吃就一清二楚,防止公款私用和餐饮发票“移花接木”、“张冠李戴”。如此看来,偷吃与白吃公款恐怕难度增加了,甚至卖假发票的人也有不少会“失业”。

    财政支出管理体制的改革还有更深刻的含义和指向。改革不但向政府各相关部门的自身利益开刀,更着力于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20多年前,邓小平同志就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公务招待 “四菜一汤”,提倡和号召多少年了,鲜有成效。可见,对有空子就钻的人,只能立制度以明规矩。

    制度,是社会的“基础设施”,这个基础不扎实,建不起和谐社会的万丈高楼;制度,又是社会的行事准则。没有规矩难以成方圆,不严密、不规范的制度,说得严重一点,就会诱使人去钻空子、犯错误。让政府部门的“钱包”在制度监督下运作,对社会是进步,对发展是保障,对官员是保护,对百姓是福音。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制度的建设与创新,应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责任编辑:rmjdw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人民监督网郑重提示:
    国家主席习近平: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的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发表评论
评论需登录会员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评论列表

编辑推荐


X
分享到微信

友情链接

央视网 凤凰网 财新网 金融时报 北京青年报 联合早报 新浪网 新华网 人民网 中国网 中央纪委 中国广播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青年报 观察者 新京报 今日头条 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