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缩减非京籍应届生进京指标 条件更严更高

2006-05-01 18:00 来源于:未知 | 作者:admin | 浏览:
部分区县已经开始非京生源引进审批。前天,海淀区人社局在其网站公布《海淀区关于2011年非北京生源应届毕业生引进接收工作的通知》。据介绍,海淀区去年进京落户指标2000多个,

  部分区县已经开始非京生源引进审批。前天,海淀区人社局在其网站公布《海淀区关于2011年非北京生源应届毕业生引进接收工作的通知》。据介绍,海淀区去年进京落户指标2000多个,今年不到1000个。此外,昌平区表示,今年将继续接收非北京生源应届毕业生落户,其中包括非北京生源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但其就读院校须在北京。

  海淀区《通知》显示,可以申请进京落户指标的必须是“列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的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方式为定向或委培的毕业生,成人教育、自学考试、远程教育、在职进修班、函授班及其它各类同等学力毕业生均不在引进范围”;所学成绩全部合格,必修课程无补考记录,能按时取得相应学位;应届毕业并正常参加当年就业派遣。此外,所学专业要与接收单位主营业务一致。

  海淀区人社局有关人士介绍,去年起,进京指标申请条件就由全日制本科生提高为全日制研究生。与往年比,今年进京指标大幅减少。海淀区去年进京指标2000多个,今年不到1000个。在指标大幅减少的情况下,指标分配要着重参考招聘单位的纳税额、是否为创新型企业等要素。用人单位应通过网上审核和材料申报的程序办理非北京生源毕业生引进接收。

  进京指标减少的并非只有海淀,有区县人社部门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年市人社局给该区的指标比去年减少超过一半。他表示,根据北京市统一政策,今年接收非北京生源的政策没有太大变化,和往年一样,接收条件包括引进稀缺急需的专业人才、重点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或双学士等。“但各区县分配下来的指标却有所减少,所以选择的条件肯定更严、更高。”

  据介绍,各区县应届毕业生需求数量一般是辖区所在的各个单位自己先申报需求,然后区县人社局根据市里给的指标数量,集中调配。如指标超出市里给的,需适当减少一些单位的数量;如指标富余,区县会根据实际需求适当分配。

  按照政策流程,区县接收非北京生源应届毕业生需经人社部门审核,然后下达进京指标,方可填写《非北京生源毕业生进京审批表》上报市人社局批准后,再与毕业生签订分配协议书;毕业生凭报到证办理报到、落户手续。对于全市的进京落户指标情况,市人社局昨天未予回应。不过此前市人社局曾表示,落户人数在总量控制上,提高引进质量,将调整进京人员结构,对于本市稀缺、急需的人才将鼓励引进。

  >>学校反应 促进更多学生京外就业

  北京交通大学招生就业处负责人表示,近几年来在京落户难度加大,同时在京生活成本上涨,这已经使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留在北京并非有最好的发展机遇。

  首都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老师表示,很多单位提出招收北京生源的应届生,一部分学生通过调整就业期望值寻找可以留京就业的机会;一部分外地生源的学生选择留京工作,将户口档案转回原籍。更多的学生把就业的眼光投向京外,对今年前来招聘的外地单位增加关注度。从长远来看也促使学生就业更多元化。学校的就业部门要提前做工作,引导学生妥善处理户档等关系,实现稳定和满意就业。

  >>学生反应 无法落户家人频“劝退”

  中央民族大学的应届毕业生王璐来自郑州,本科毕业时本有机会直接工作,但因接收单位只给研究生落户而选择读研。如今王璐即将被授予硕士学位,到目前为止,已接到了三个单位的录取通知单,但她依然情绪不高,因为三个单位都不解决户口。王璐坦言,自己本来没想过一定要留京,只是觉得出来读了这么多年书,再回父母身边有点儿太“胸无大志”。不过已找到的三个工作待遇都不是很好,“如果有户口的话,我也不会计较,可现在是没有户口,就算工作也只能算是‘北漂’,不仅父母不乐意,自己也矛盾。同样是研究生,别人有的自己没有,心理落差会很大。”

  因王璐一直没有在京找到可以解决户口的工作,父母便频频催她回家工作。“别的同学家长一打电话都是鼓励孩子好好找工作的,我妈一打电话就是劝退的,天天催我回家找工作,还到处去托人帮我打听合适的工作,害得我进退两难。”王璐说。

责任编辑:管理员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人民监督网郑重提示:
    国家主席习近平: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的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发表评论
评论需登录会员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评论列表

编辑推荐


X
分享到微信

友情链接

央视网 凤凰网 财新网 金融时报 北京青年报 联合早报 新浪网 新华网 人民网 中国网 中央纪委 中国广播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青年报 观察者 新京报 今日头条 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