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令"实施三年遇尴尬:监管缺失利益冲_人民监督网 

"限塑令"实施三年遇尴尬:监管缺失利益冲

2006-05-01 18:00 来源于:未知 | 作者:admin | 浏览:
塑料袋作为名副其实的方便袋,虽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之一,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一种生活方式,舍弃塑料袋看似一件小事,实则很难 目前,关于限塑令扩容还是升级的讨论

    塑料袋作为名副其实的方便袋,虽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之一,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一种生活方式,舍弃塑料袋看似一件小事,实则很难

  目前,关于“限塑令”扩容还是升级的讨论甚嚣尘上。商务部商贸服务司标准处调研员李嘉建昨日就此接受记者采访说,“限塑令”政策是否扩大范围尚需进一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目前尚无定论。

  “限塑令”迎来三年之痒。纵观近三年来的执行效果,现在看来是喜忧参半。

  农贸市场成灾区

  国务院办公厅于2007年12月31日下发的一份关于“限塑令”的通知,三年来,确实取得了一定效果。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限塑令”实施后,全国主要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的年使用量减少了240亿个以上,累计减少塑料消耗60万吨,相当于节约石油360万吨,折合标准煤500多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00多万吨,超市、商场的塑料购物袋使用量也普遍减少了2/3以上。

  但总体效果不能掩盖“限塑令”的局限性。记者发现,无论是购买几十元钱的哈密瓜,还是购买几毛钱的葱,抑或购买耳机等电子产品,商家总会自觉地将他们套在塑料袋中,甚至是超薄的不合格塑料袋。“限塑令”两周年时的一项调查或许也印证了记者的观察,大中型超市执行率较高,“但在集贸市场、小商品市场等地方,大量禁止使用的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袋仍在广泛使用,且依旧无偿提供合格塑料袋”。

  事实上,《人民日报》4月曾以“刘阿姨”为视角,揭露了“农贸市场成‘限塑令’的实施盲区”和“商家基本都选择免费提供成本低廉的超薄塑料购物袋”的现实。

  执行力愈发糟糕?

  然而,在一些民间调查机构看来,实施三年的“限塑令”,其问题不止出在仍依旧使用违规塑料袋的农贸市场上。

  1月底,一个名为“民间限塑政策研究小组”民间志愿者团队发布了2010年度“限塑令”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发起人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毛达对媒体说,“限塑令”似乎正在遭遇瓶颈,“随着舆论关注力度下降,许多商户使用超薄袋现象死灰复燃。一直执行得比较好的连锁超市也有弱化和下降的趋势。”

  发表在媒体上的调研报告不出预料地指出,“就杭州、哈尔滨和郑州3座城市的平均数而言,63%的连锁超市坚持对塑料袋执行收费,其他商户中比例只有26%,农贸市场几乎成了盲点。”该报告称,欣慰的是,已有四成消费者自带环保购物袋,但不容乐观的是,与2009年相比,知道“限塑令”的消费者比例下降了近一成。

  前述《人民日报》的报道曾援引北京一家非政府环保组织发布的《2010年商品零售场所“限塑令”执行情况调研报告》称,“集中于商场和集贸市场中的各种独立零售单位,及小型非连锁超市、小卖部、杂货铺等其他零售单位,对塑料购物袋收费的比例仅为26.3%。”该报道还援引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的话称,“据协会调查,‘限塑令’实施之初,当时全国3万多家生产企业减少了一半左右,但现在生产企业的数字又回升到了2万多家,原来停下来的企业有80%恢复了生产。”

  多管齐下治污染

  那么,除了舆论监督力度的下降,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限塑令”执行力的减弱?

  商家欲降低成本,或是执行力减弱的重要原因。据《人民日报》报道,一卷环保塑料购物袋大概要7元钱,超薄塑料购物袋却只要一半的钱,“在没有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商家自然选择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然而,分析人士指出,不管是超薄塑料袋大规模地“重出江湖”,还是合格塑料袋的免费使用,都或多或少存在监管的缺失。

  新华社2009年时曾援引一位业内人士的话称,“欧美一些国家也大量进口塑料袋,但美国塑料袋分类使用和分类回收推行较好,废塑料袋的回收比例达到了80%,而目前国内仅不到10%,这也是政策效果不太明显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此,很多人呼吁从立法层面给予更高的“关注”。横向比较同属于发展中国家的印度——1998年11月起,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禁止使用厚度不到20微米的塑料袋,并控制生产这种塑料袋的原料,同时,在该邦乱扔、乱用、乱发塑料袋者,最高可被判5年监禁,并处以10万卢比的罚款。

  一些环保专家和执法者也不断呼吁,应在塑料袋生产市场中设立准入标准,彻底关停生产不合格塑料袋的企业。

责任编辑:管理员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人民监督网郑重提示:
    国家主席习近平: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的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发表评论
评论需登录会员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评论列表

编辑推荐


X
分享到微信

友情链接

央视网 凤凰网 财新网 金融时报 北京青年报 联合早报 新浪网 新华网 人民网 中国网 中央纪委 中国广播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青年报 观察者 新京报 今日头条 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