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温总理在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中强调,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腐败,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政权的性质就可能改变,就会“人亡政息”。
近年来,党和政府惩处腐败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每年仍有不少贪官被送上法庭,甚至有腐败高官被清除出党。当前,腐败问题依然没有根治,反腐倡廉建设与人民群众的期待仍有较大差距,腐败仍是党和政府面临的最大风险。而且,当前一个突出的现象是,腐败在行政权力集中的部门和资金资源管理权集中的领域易发多发,行政权力、资源配置权的集中度与腐败发生频率呈正相关。
诚然,政府掌握一定的行政权力与资源配置权是实现基本职能的必要,但必须以是否符合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为衡量标准,以能否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为归依。如果掌握过多不合理的资源配置权,既破坏市场规则运行基础,也为腐败提供土壤。
衡量政府权限是否合理的一个有效指标是行政审批权的数量。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过程中中,无论是所有制改革,还是价格改革,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动力是政府通过逐步下放决策权,放开资源配置权,来培育和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从而带动经济持续增长。与之相应地,近十年来,国务院部门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多达2183项,占原有总数的60.6%,地方政府取消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也占原有总数的一半以上。然而,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政府仍然手握土地、投资和信贷资源等大部分资源的配置权,公众从事经济活动所需的行政审批的环节与数量仍显冗繁。
在缩减行政审批权的数量与环节方面,政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让人更为纠结的是,如今的政府管制形式日益多变,花样翻新。可以说,每一个行政审批环节,都是一个权力与资本的接触点,一个行贿受贿的机会,极易诱发部分官员利用手中的资源配置与决策权来敛财肥私,使经济活动变成寻租活动的温床。
治理腐败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求决策者从社会现实出发,慎重考量反腐措施的实际效果。无论是完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法治手段来震慑和遏制腐败,还是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创造更多让民众监督政府的机会,都只是硬币的一面,都绕不过政府权力结构调整这一道槛。只有对政府资源配置权的边界与领域进行界定、限定与厘清,消除不必要的审批管制,减少权力与资本的接触面,将政府的权力重心向公共服务、民生建设等领域转移,使之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腐败才有从根本上减少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