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全国高考刚结束,教育界即加大分贝要求政府彻底改革现行的高考制度。感叹许多学生快成了“21世纪的东亚病夫”,学者们疾呼:教育部将自治权回归学校,让高校与学校各自享有自主招生权与学校选择权。
由民办非营利机构“21世纪教育研究院”推出的高考改革方案“民间版”昨天在北京举行介绍与研讨会。这项改革方案呼吁国家建立以统一考试为基础的多轨道、多样化的考试,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考试,而且像西方学生一样同时收到多所高校的录取通知书,自由选择就读的学校。
评论人士相信,促进学校与学生的双向选择,有助于保持考生的个性,同时增加高校的竞争压力,使高校更重视教学质量。
在拥有千年科举传统的中国,科举考试虽然已成为历史,但是“一考定终生”的情况仍在上演。今年,全国11个省份进行了新课改高考,其中新高考将采用“高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综合评价”三位一体的录取标准。这套改革方式当时被介绍为“打破一考定终生”,能够引导高中与小学更关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而非只重考试。
不过,舆论界较一致看法是,所谓“三位一体”录取依据的改革,还是对原来高考科目拆分与重组。考试方式虽然改变了,但高考集中录取制没有转变,学生与高中仍是以分数为最高奋斗目标。
多年应试教育的弊端,今天已普遍为中国教育官员与教育研究者所承认:即学生只是为考试科目而学习,学校只为考试科目而教;学生综合体质健康下降,创新能力不足。
此同,一些条件好的富家子弟选择弃考,高中毕业后自行报读外国大学或香港大学,引发国内人才流失之虞。
按照“21世纪教育研究院”提出的高考改革方案,改革一方面是要“以学生为本”,另一方面要促进教育公平。
方案建议,参照发达国家的做法,可规定国立重点高校录取农村生源的比例,优先录取农村家庭学生。方案里举例说,农村学生的比例可以定为不低于30%。
方案也建议,增加类似与美国SAT考试的全国统一的“学业能力水平测试”,内容以考察学生基本的分析、判断、逻辑思维等能力为主。
为防止学校自主招生的过程诱发更严重的高考腐败,钱与学额的交易,方案认为需要推进高校管理改革,推行招生信息全部、全程公开机制。一旦发现学校弄虚作假,立即取消其有关资格与招生权力。
在研讨会上,清华大学教授孙复初发言猛批:教育部还在搞计划经济,教育部本身需要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小部门制度,把权利交还学校。
他说:“教育部(应该)就管方针政策、经费、纪律。业务的问题,高考内容、教材、大纲,教育部统统不要管。考试这不应该是教育部管的事,是学校老师的事。”
也有专家私下指出,在当前以高考为“指挥棒”的教育制度下,学校、老师、富裕的家长,以及教育部官员已形成了成熟的利益链条,不容易撼动。
官方对意识形态与政治思想问题的监控本能,也钳制了教育的正常发展。中国大学采取行政级别制,党委书记的权力在校长之上,造成行政主导教育专业的格局。
昨天与会的多名学者也都提出,大学应该取消行政级别,实行教授治校。
不过,尽管各界对高考制度的批评不断,许多民众对于改革“改好”的前景并不乐观。最近几年的中国改革结果让一些人感觉,改革往往产生新的利益集团,公平程度却不一定提高。各部门的自主空间越大,腐败机会也增加。反之,“分数决定一切”的高考制度至少是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
针对11省今年启动的新课改高考,中国青年报的调查就显示,社会上近70%的民众担心难以保证公正、公平。
对此,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楯对本报形容说:“高考改革,现在是改不容易,不改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