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卖地,某些市长得多少“零花钱”?_人民监督网 

靠卖地,某些市长得多少“零花钱”?

2006-05-01 18:00 来源于:新华每日电讯 | 作者:谭雄伟 | 浏览:
在目前国家的财税体制下,土地出让收益是城市政府的第二财政来源,普遍占到城市政府收入的30%-60%,即便是广州这样有经济实力的城市,其土地收益也要占到政府可支配财力的10%-1

    在目前国家的财税体制下,土地出让收益是城市政府的第二财政来源,普遍占到城市政府收入的30%-60%,即便是广州这样有经济实力的城市,其土地收益也要占到政府可支配财力的10%-15%

    “土地出让收益绝不能成为市长的‘零花钱’”,国土资源部政策法规司司长的话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表明了政府严格管理土地出让收益的决心,二是说明确实有些土地出让收益成为市长的“零花钱”。当然,这里的“零花钱”仅仅是一个比喻,指的是市长无须其他手续就可以直接动用的预算外资金。那么,市长到底有多少“零花钱”?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市长级别有很大差异,即使是同一级别的市长,由于所任职的地区不同,他们所掌握的“零花钱”也相差甚远。但是有一点是无疑的:市长们所掌握的“零花钱”绝非小数。在目前国家的财税体制下,土地出让收益是城市政府的第二财政来源,普遍占到城市政府收入的30%-60%,即便是广州这样有经济实力的城市,其土地收益也要占到政府可支配财力的10%-15%。因此,土地出让收益的总额是惊人的。尽管土地出让收益不可能都成为市长的“零花钱”,但是即使只有1%也是一笔庞大的资金!这还不包括通过其他渠道进入市长掌握的“零花钱”。

    不管是土地出让收益,还是其他渠道的资金,从本质上说,市长掌握的“零花钱”都取之于公众。任何取之于公众的资金,都必须纳入公众的监督之下,以真正实现为纳税人服务的宗旨,这也正是民主财政的真谛。基于民主财政的实质,必然实行“公共预算”,就是用民主、公开、科学的方式掌管这个钱袋子。公共预算至少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民众可以依法了解和掌握国家财政收支状况,管理和监督财政收支活动;二是依法有效管理和监督政府权力。

    但是,市长掌握的“零花钱”却脱离了“公共预算”的约束。这些资金在被市长掌握的时候缺乏透明的程序,在市长支出时又没有足够的监督,有的甚至连人大也不知其详。其结果必然是市长掌握的“零花钱”不能够严格按财政制度规定支出,而是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其绩效固然可疑,能否真正实现为纳税人服务的宗旨更是难以衡量。当然,即使在西方国家,市长手中也掌握一些机动资金以应对紧急情况。但是,这些机动资金都置于议会和公众的监督之下,来源清晰、去向透明,没有也不可能成为市长的“零花钱”。

    因此,市长的“零花钱”不是不可以有,但是必须纳入公众的监督之下。否则,就不能实行真正的“公共预算”,也不可能解决个别部门和官员乱花钱的问题,无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更谈不上以真正实现为纳税人服务的宗旨。总之,任何取之于公众的资金,都必须接受监督,有效地用之于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满足人民大众不可缺少的公共需要。确保民主财政这一本质的实现,既有赖于构建一整套民主化、科学化的收支决策机制和财政资金运行机制,也有赖于建立起一套强有力的监督机制。    

责任编辑:rmjdw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人民监督网郑重提示:
    国家主席习近平: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的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发表评论
评论需登录会员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评论列表

编辑推荐


X
分享到微信

友情链接

央视网 凤凰网 财新网 金融时报 北京青年报 联合早报 新浪网 新华网 人民网 中国网 中央纪委 中国广播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青年报 观察者 新京报 今日头条 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