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沟通的私密性、直达性,让更多普通人“举报通天”的梦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变为现实
不久前的一件网络奇事震惊了全国:一位不知名网友在地铁上捡到某地“官员出国考察团”的文件夹,发现了该考察团“考察”赌城和著名旅游景点的清单,并将之在网络上公诸于众,不仅引起舆论哗然,更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在调查取证并发现消息属实后,部分涉及官员遭到免职等处分。
此事一出,许多人欣喜之余断言,在对官员实施监督方面,网络将发挥重要作用,并从根本上扭转目前监督不力、官员缺乏必要权力制约的局面。
必须承认,网络在这一方面的确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使监督走上“快车道”
网络最大的优势,便是耳聪目明。原本这些官员或仪从赫赫,或深居简出,或行踪不定,普通老百姓根本无法窥见其庐山真面目。即使得窥,不过冰山一角,无法形成有脉络、有血肉的印象,谈不上有系统、有层次的信息掌握。如今有了网络这只千里眼,顺风耳,某个官员的所作所为,通过网络的串联,很快便可借由千万个细小到不能再细小的蛛丝马迹,拼接成其公私行为较完整、较丰满生动的大致剪影。究竟有无劣迹,是一时之过、无心之失还是历来如此,一目了然,无从隐遁。
如果没有网络,这些官员等于隐藏在厚厚的窗帘之后,他看得见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却看不见他的端倪;网络的普及,让原本厚厚的窗帘变成透明,使得监督者、举报者可以有理说理、有证据说证据,而不至于被“拿出证据来”的反击之语弄得无可奈何、手足无措。
快速便捷是网络监督官员的另一大优势。以往官员监督最大问题,便是反应速度慢,一面是漫天撒网,百密一疏,一面却是有备而来、时刻警惕。等到监督系统开始反应、作用,或证据已毁,或损失已甚,甚至责任官员早已金蝉脱壳、远走他乡。有了网络这个“信息快速通道”,监督和举报信息可以最快速度传递、反馈、互动,并催化整个官员监督体系的快速反应,可以更多地做到先机而发,而不至于每次都喟叹,这回又慢了一拍。
繁琐的传统举报机制,令掌握相关干部违规、违法信息的普通百姓望难却步。网络沟通的私密性、直达性,让更多普通人“举报通天”的梦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变为现实,从而大大提高官员监督机制的效力。
网络监督作用有限
然而过高估计网络在官员监督中的作用,是不现实的。
网络固然耳聪目明,却也有信息过剩且良莠不齐之憾,纯靠人肉搜索监督官员,和古代帝王靠密折、靠“风闻奏事”监察百官大同小异。而且,网络监督官员最终仍要仰仗决策部门分析、取舍,毕竟耳目无权生杀予夺,而那双有权的手是否公正严明,却足以决定网络监督的效果。
网络固然快速便捷,但网络再快,也不能替代法规和职能部门,去直接问责相关官员,如果网络曝光有路,体制整肃无期,则被监督、被举报的不法之徒不但不会感到“网络的力量”,甚至可能有恃无恐,冷嘲热讽“网络不过是网络”,一无权,二无势,能奈我何?
网络就是网络,是监督举报的眼睛、耳朵、触须,可以让监督之网、查处之手变得更迅捷、更有效、更具针对性,却无法取代后者的作用。此次“考察”事件曝光后,某些部门要求举报者“拿出更多证据”,便是苛责于网络监督的典型——说出所知道的一切,已是网络监督的能力极限,“更多证据”的获得,则是相关责任部门自己的义务。
网络监督的出现的确让渴望吏治澄清的人们眼前一亮,但倘若不能因此促进有关责任部门的作为,这一监督所起到的效能,也就只能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