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监督网曝光山西临汾纪委书记沈庆华涉嫌年龄造假称:“13岁参军,15岁入党,‘档案年龄’比真实年龄小了5岁。”山西省委组织部工作人员表示,已有人向组织部电话举报沈庆华年龄造假一事,但何时开展调查还需要上级决定。
为何总有些干部要铤而走险搞“时空超越”?除了这些人本身思想政治素质不过关之外,我们更应该看到其中深层次原因。
联系最近曝光“最年轻”镇长、县长的新闻事件,也可以略微读出一二。尽管一直提倡干部提拔不搞“年龄一刀切”,但在目前的中国官场上,年龄、学历绝对是提拔的一大优势。早几年提拔,可能就意味着后面的机会更多,能走的路更宽,前途无限,是领导中的后备领导,是“八九点钟的太阳”,大家围着转;年纪尙长一点再予以提拔,大家比着提拔所要求的年龄、学历等“坎”,也能计算出他可以提拔的最高位置,一眼看穿前程,是“半夕阳干部”。 所以,总有人绞尽脑汁,想快走一步,积攒年龄的优势。
当然,在提拔中规定年龄、学历的限制条件的政策也有一定的科学性,因为这些硬性条件相对工作成效、工作能力等看不见、摸不着的指标来说,这些硬杠杠非常直观,易衡量,可以防止一些人故意模糊条件违规提拔干部。从这点上来看,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干部提拔时要搞年龄“一刀切”了,当没有更加健全和完善的制度来衡量一名干部时,只有依托年龄、学历等可量化的硬性指标,虽然可能将一些优秀人才直接拒之门外,但这也是寻求公平的一种途径,相当于为追求公平作出的牺牲。
值得关注就是频频传出干部档案作假案,连直观的硬性指标都变“软”的话,不但使年龄一刀切的政策所具有的公平性难以体现,也容易让人对干部选拔的公信度产生两大怀疑:一是除了曝光的这些个案,到底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假档案干部?二是可以一刀切的条件尚且有假档案、假文凭等“切不准”的时候,那些所谓的成绩卓越、工作突出等“软指标”就更难以信服了。
档案造假,看似只涂抹了几个数字,增加了几行简历,影响的却是整个干部队伍及政府的公信力。尽管“得益”于王丽亚等一批造假名干部,公众对干部档案造假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极大地增强,有些人甚至对此类事件表现得有些麻木了,但麻木不代表容忍,可能只是极度失望的表现,“某某版王亚丽”的再出现让人伤不起。当务之急是要严格审查干部档案,追究审查假档案、提拔假干部“睁眼瞎”的人员,还要从长远上进一步健全科学、公平的选人用人机制。
相关报道:
临汾纪委书记沈庆华腐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