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受众视媒体为寻求司法公正重要渠道_人民监督网 

调查显示受众视媒体为寻求司法公正重要渠道

2006-05-01 18:00 来源于:未知 | 作者:admin | 浏览:
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调查报告 教育部《中国新闻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问题研究》课题组调查表明,在目前舆论监督、司法公正以及二者关系等问题上,司法人员、媒体以及受众作出不同

  “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调查报告

  教育部《中国新闻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问题研究》课题组调查表明,在目前舆论监督、司法公正以及二者关系等问题上,司法人员、媒体以及受众作出不同判断。

  受众对司法机关是什么“印象”?媒体对司法权的监督处于什么现状?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

  围绕这些问题,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新闻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问题研究》课题组去年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在媒体、受众、司法机关工作人员中进行,参与人数分别为280人、203人、244人。调查采取随机调查、纸质问卷和专业网站电子问卷等多种调查途径。由于参与人员广泛,数据翔实,调查数据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所处的现状。

  受众:视媒体为寻求司法公正的重要渠道

  受众对法治新闻的关注度,以“有时关注”为主,说明受众对法治新闻的信息需求并不如日常新闻强烈,关注的法治新闻类型也主要为“司法大案要案”、“反腐维权”、“法制故事”、“执法情况”和“与民生相关的法律资讯”五类,最主要的目的是“了解社会舆论热点”。

  调查表明,媒体所提供的法治新闻基本符合受众需求,但法治新闻报道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集中于“炒作新闻干扰司法工作”、“正面宣传报道过多,批评性报道不足”、“对法律法规等专业性强的内容解读不足”、“对司法机关的监督不足”四方面,此外,“失实”、“夸大其辞”、“偏听偏信”、“滥加评论”和“媒体审判”也都是存在的问题。

  对媒体监督司法的总体“印象”如何?调查结果基本呈现“监督过度和监督不当与监督不足同时存在”、“监督不足,只对个别案件有监督,缺乏系统性有效性”两大类,前者的认同感更高。多数受众认为,媒体对司法审判有影响力,对媒体监督持正面态度,认可媒体对审理案件的调查、监督和评论。

  受众对法治新闻报道的评价较为正面,但对媒体监督司法的评价较为负面。通过对照分析不难看出,受众对正面的法治新闻宣传的信息较为满意,但对于法治新闻的批评性和监督性报道的满意度不高。尽管如此,受众还是普遍认为媒体对司法监督具有较大影响力,并且愿意将媒体作为寻求司法公正的重要渠道。

  受众对“办案人员是否应当接受媒体采访”的态度,认为“应当”、“视案件情况而定”、“不应当”所占比例基本上各占30%左右,说明受众所持观点存在分歧。认为“应当”的理由是“有利于满足公众知情权”和“有利于社会监督”,认为“不应”的理由是“误导公众舆论”和“影响司法公信力”。数据表明,受众遇到司法不公时,30%的受众第一选择是“找媒体”,说明受众对媒体司法监督的信任度高于其他途径,也说明受众认同媒体对司法监督的影响力。

  调查结果还表明,受众对于司法机关就案件对媒体的开放程度持谨慎态度,说明受众较为理性地对待媒体监督与司法机关办案之间的独立关系。受众建议,媒体在法治领域的监督对象与范围应该主要集中在“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执法活动”和“司法机关”这三个方面。

  受众对司法机关的“印象”如何?认为“公正”的占有微弱优势,而在“腐败”和“廉洁”、“低效”和“高效”、“徇私枉法”和“规范”这三组对立评语中,双方的人数均不相上下,表明受众对司法机关的正负印象同时存在。对有关司法人物的印象也大都集中在司法领域的反面人物身上,如被判死刑的重庆市司法局原局长文强。对司法形象及人物的印象反面深于正面,并不直接说明媒体的司法报道有失偏颇,这一方面反映了司法机关自身存在着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受众对司法大案要案的关注度较高。

  媒体:监督环境不容乐观

  媒体对司法的监督处于什么状态?课题组对新闻从业人员及舆论监督报道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法治新闻工作者,共有280人参与。

  63%的记者表示,采访活动都曾经涉及到舆论监督。从事舆论监督工作的原因主要是出于职业要求,还包括“促进民主、伸张正义、改善社会风气、增强媒介自身影响力”等。

  媒体监督司法的现状如何?调查显示,45%的记者因发表批评性报道而受到被监督者的威胁或潜在威胁。批评性报道“采访难发表难”的原因依次是:“被批评对象的上级领导不同意”、“不利于社会稳定”等,也有部分记者选择了“时机不成熟”、“说情者的阻挠”等等。

  媒体普遍认同,法治新闻采访经常受到干扰,其中包括“采访要经过宣传部门同意”、“领导指示不能报道”,还有一部分记者认为“说情队伍赶在了媒体之前”,干扰了法治新闻的采访报道。事实是,舆论监督的环境不容乐观。一方面,某些司法部门领导“司法公开意识不强”,变相阻碍媒体舆论监督;另一方面还存在着“信息不充分、不全面”、“获取信息的途径不明确、不畅通”、“案件审理过程不公开”等现象,往往采取不同方式拒绝。

  调查显示,有57%的记者认为,传媒与司法的关系突出表现在“司法对于传媒越来越抗拒”;而只有24%的记者认为“传媒与司法关系越来越和谐”。当前,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关系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司法机关变相阻碍舆论监督”、“司法工作与传媒工作各有独立性,难以互相尊重”,这些矛盾加剧了媒体与司法二者之间的冲突。

  那么,报道是否能够影响司法活动?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怎样?调查的结论是,媒体对司法监督具有较大影响力,其中有78%的记者认为会影响司法活动,积极的影响在于推动事件得到依法处理,促进司法公正,但也会产生负面效应,使事件处理偏离法治轨道,甚至形成“媒体审判”现象;91%的记者认为,媒体监督司法最终只能使部分问题得到解决,认为能使问题得到全部解决的只有2%,媒体对司法起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了司法公正”。

  如何平衡媒体监督与司法权运用二者之间的关系?95%的记者赞成增加媒体在法治领域的舆论监督权限,赞成的最主要理由是“公众有知情权”;其他依次是“可以有效遏制司法腐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遏制权力对司法的干预,维护司法独立”等。53%的记者认为办案人员应当接受媒体采访,主要理由是“有利于社会监督”。但是,对媒体监督司法必须有所限制,一定要在法律所规定的范围内,报道必须把握好“度”,尽可能客观报道案件,这将有助于维护司法独立,促进司法公正。

  司法人员:赞成媒体监督的声音占主流

  如何促进司法公正?中央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改革,这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对媒体在司法领域的舆论监督又持什么态度?课题组对公安、检察院、法院及其他司法机关工作人员进行了抽样调查,共有244人参与,受访人员中检法机关工作人员为调查重点,两者占受访人员的80.8%。

  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对法治新闻报道基本满意,认为法治新闻基本符合需求,认为媒体报道能够影响司法活动,报道存在的问题是炒作、专业性不足等。58.7%的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对当前媒体开展法治舆论监督的总体评价是监督不足和监督过度、监督不当同时存在。77.6%的司法机关工作人员认为当前媒体与司法机关的关系未处在绝对良性关系之中,而是难以互相尊重,而且媒体不当报道影响了司法公正。

  虽然认为存在问题,仍有60.7%的人赞成应该扩大媒体在法治领域的舆论监督权限,理由主要是遏制司法腐败、遏制公权力对司法的干预,维护公众知情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并且认为采访应当经有关部门许可和限制;反对者则担心影响司法独立。

  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对舆论监督有何切身感受?

  在回答“就你的个人从业经历而言,你认为传媒对司法工作的影响程度”这一问题时,89.2%的受访者认为影响不小,34.8%的人承认迫于舆论压力有过不依法处置的情况,69%的人认为在自身的执法活动中“存在舆论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的情况”,70%以上的人认为舆论促进司法公正的路径是舆论压力遏制了权力干预和司法腐败,从而促进司法公正。调查显示,目前舆论影响司法的压力依次为情法两难、人情世故、民意难违、众口铄金,其中62%的人认为,主要压力来自于情法两难。

  在回答“面对不利舆论时,您会如何应对”问题时,73.3%的人认为会影响自己对此案及下一次类似案件的判断和执法,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媒体监督促进了司法公正。

  关于现状,不同人群作出不同判断

  课题组围绕媒体对司法权的监督和司法公开两个方面,对上述三项调查进行了对比分析。

  首先是关于对司法权的监督。

  媒体开展舆论监督的总体状况怎样?受众和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多数认为,“监督过度和监督不当与监督不足同时存在”,但媒体从业人员认为“监督不足,只对个别案件有监督,缺乏系统性有效性”。

  那么,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两者之间的主要矛盾是什么?47.9%的媒体人员认为是“司法机关变相阻碍媒体舆论监督”,43%的司法机关工作人员认为“媒体不当报道影响了司法公正”,双方基本持对立态度。

  在媒体监督是否“容易被人利用”、“干预审判”的问题上,有半数媒体表示肯定,大多数司法机关工作人员赞成这一说法,49.8%的人认为“媒体可能利用自己的监督权,为一方当事人服务,妨害司法”,42.8%的人认为“监督过头,存在‘媒体审判’现象”,受众的观点与司法机关工作人员比较一致。

  其次是关于司法公开。

  虽然调查表明,媒体和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均认为司法公开“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司法公正”,同时还关系到公众的知情权,但两者对司法公开感觉不满意,认为“公开的信息不充分、不全面”。44.3%的媒体认为当前司法公开首要欠缺的是“获取诉讼信息的途径不明确、不通畅”;43.1%的司法机关工作人员认为首要的是“内部指导意见不公开”,其次是“获取诉讼信息的途径不明确、不通畅”。媒体认为司法机关“以需要得到上级批准为由拒绝”,或以其他形式拒绝媒体旁听;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则认为问题在于“上级要求批准”,都认为影响司法公开的主要原因在于“司法机关公开意识不强”和“长期形成的宣传观念”。

责任编辑:rmjdw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人民监督网郑重提示:
    国家主席习近平: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的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发表评论
评论需登录会员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评论列表

编辑推荐


X
分享到微信

友情链接

央视网 凤凰网 财新网 金融时报 北京青年报 联合早报 新浪网 新华网 人民网 中国网 中央纪委 中国广播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青年报 观察者 新京报 今日头条 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