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0月19日),跑完北京马拉松下来,才发现关于“雾霾”、关于“北马”的吐槽,又成了网上热点。网上的热议其实和比赛现场的感受,完全不同。很多人看到有选手戴口罩比赛的照片,提出既然有雾霾,北马为什么不能改期;还有观点认为,在雾霾中跑马拉松将对社会形成一种坏的示范效果。
但,事情并非场外观众想象的那么简单。
北马“遇霾改期”没那么简单
不能不说,在雾霾中跑马拉松确实不是种愉快的体验。不过,对赛事组织者和比赛选手来说,这都是件很无奈的事情。改期对一个3万人参加的大型国际赛事,可以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如果因为天气原因临时改期,其不良影响或许更甚。
像北马这样的大型国际赛事,需要动员和协调的部门及方面面面非常多。从赛事组织方来说,今年的北马志愿者就有3100人。如果算上安保、医护等方面,赛事改期需要动员的人员恐怕更多。
就切身经验来说,一个城市马拉松比赛路线长达42.195公里,这意味要对城市40余公里的道路进行交通管制,并要提供相应的安保。在比赛中,我看到每个路口都有数名警察值勤,而在沿途路线上隔不远就有武警站岗,维持秩序,避免社会闲杂人员进入比赛主干道。
把这些不同部门、不同身份的人组织起来,本身就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情。大家都按照预定的日期动员起来了,其他的事情都为这一天的比赛让路了,如果临时改期,恐怕会造成很大的混乱。这还未将赞助商因素考虑在内。
北马更是一项社会活动
不能不说的是,北马不是单纯的官方活动,事实上也是一项社会活动。这就牵涉到比赛中的另一方——选手。因而,比赛改期,并不是赛事官方能决定的事情。
参加北马的本地选手只是其中一部分,有大量的外地、外籍选手。非本地选手在北马这样的知名国际赛事中占比一向很高。在比赛前后,笔者就接触了很多外地选手。有的来自山东东营、有的来自福建晋江,可以说是全国各地的基本都有。外籍选手也是随处可见。他们大都提前安排好了行程,预定好了往返的车票机票。若比赛轻易改期,不啻为一次违约,恐怕会带来大量的民事纠纷。
再说了,很多人为参加这次比赛已准备了很长一段时间。最短的从7月份报名开始,到现在也有3个月的时间了。
参加马拉松比赛不是简单地跑跑算完,每年都有不少人在比赛中“跑崩”了而不得已退赛。为了能挑战自我完成比赛或取得好的成绩,往往需要为此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绝大多数选手都为比赛付出很多,哪会因为雾霾轻易放弃。在起跑前,我看到旁边一位跑友的“战袍”上赫然印着“人生处马”几个大字。北马都成了这位跑友的人生大事,大家还有什么好说的。如果比赛就此改期甚至取消,谁又该为其人生负责?呵呵。
也正是因为北马是一项社会活动,所以不可避免成为大众的秀场。有人扛着盾牌出现,有人戴着天使的翅膀跑步,有人年年推一个铁环,有人打扮成孙悟空。这都很正常,就是图一乐子,无需过度延伸。
参赛或弃赛,选择在个人
昨天有雾霾是事实,有人因雾霾没参加比赛,有人参加了比赛却戴了口罩,也都是事实。不过,另一方面的事实则是,昨天参加比赛的选手仍然非常之多,戴口罩的也只是很少一部分人。比赛现场的气氛丝毫看不出,有受选手退赛的影响。
我无意批评或指责那些戴口罩参加比赛的跑友。保护自己是一项天然的权利,人们都有选择保护自己的方式的自由。放弃比赛和戴口罩参加比赛都是如此。不过就事实而言,戴口罩跑马拉松也是件相当痛苦的事,憋得慌、跑不快。就我观察,很多跑在前面的选手,几乎没有戴口罩的。
根据北马的报名要求,参加比赛的都是成年人,是弃赛还是在雾霾中跑完全程,大家都会做出充分的利弊权衡。在比赛前一晚,我曾接到赛事官方给选手发的预警短信,提醒雾霾敏感人群实在不行就放弃比赛。其实并没有人逼着你在雾霾中跑马拉松,决定权在每个人手中。或许,如我等甘愿做人肉吸尘器出街,在很多人看来不可思议,甚至愚不可及,那也无妨。允许并尊重别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选择,也是文明社会的一条底线。毕竟,这种“自虐”虽然于己不利,却也无害他人。
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有关这事的争吵,多是不跑步的替跑步的操心。至于说,顶着雾霾跑马拉松会形成不良的示范,更是无稽之谈。长期跑步的人都对雾霾的危害有清楚的认知,一般有雾霾的时候,就停止训练。昨天的比赛是不得已而为之。雾霾的危害早已是社会常识,一场比赛就会改变社会的观念恐怕也太玄了一些。
当然,无论是赛事官方还是选手,都不希望在雾霾中比赛,而且雾霾对北马的形象也会有影响。所以,马拉松跑完了,“霾”还是得加紧“治”。
新京报记者 于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