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毕业后为什么不想去媒体_人民监督网 

我毕业后为什么不想去媒体

2006-05-01 18:00 来源于:未知 | 作者:admin | 浏览:
前些天小编跟我约稿,谈一谈为什么在就业的时候没有把媒体作为首选,那正是我结束了一段实习,想要找人吐槽的时候。但是我没有立刻答应下来,因为我不希望自己写的稿子是冲动

    前些天小编跟我约稿,谈一谈为什么在就业的时候没有把媒体作为首选,那正是我结束了一段实习,想要找人吐槽的时候。但是我没有立刻答应下来,因为我不希望自己写的稿子是冲动的、经不起推敲的。


    过了一段时间,也就是现在我才写,是因为在微博上看到了这样的消息:之前在“仟言万语”上有个哥们儿发表了文章,解释为什么读了7年新闻最终却没有做新闻,结果被一个主播骂了一顿,说他“在媒体里实习了两个月,根本就不知道新闻理想是什么”。刘万永老师发布了微博后,有媒体人回复说“骂得挺好”。


    我从小就是“怂”人一个,其实并不想招惹是非,虽然“出名要趁早”,但我毕竟不想以这种挨骂的方式出名。不过出于热衷公平讨论的天性,我觉得,我有必要谈谈自己为什么理解和同情那个学生,也谈一谈对传媒行业现状的感触。


  什么是新闻理想?


    就学生写一篇文之后被主播骂这件事本身而言,我是很难赞同主播的立场的。我们假设这个骂学生的主播是有新闻理想的,那么我先谈谈自己对新闻理想的看法。


    我敬佩有新闻理想的人,我觉得那是一件很崇高的事情,由衷的。但我从来不敢跟周围的人标榜自己有新闻理想,我只能说,我对新闻行业有感情。就好像很多朋友现在要毕业,为什么一定要留在北京?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想要个户口、显示“成功”,而是因为他们的朋友、六七年的回忆都在这里。同样的,一个学了六七年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怎么可能没有感情?


    我会记得自己在学校广播台的时候为了做好节目在台里熬夜,天快亮了才拼了三把椅子眯一会儿;我会记得自己在学校创办报纸时候的艰辛,改稿子比写稿子还累,对着AI排版还生怕死机,“刷夜”已经是家常便饭;我会记得第一份实习的第一篇稿子就是个7000字特稿,敲得手都麻了;我会记得雅安地震的时候,编辑跟我要一篇小感想,我一下写了2000多字的评论……除了对专业的感情,我在那种融入社会的责任中感受到了别的工作不能带给我的成就感,我想,这也许是很多传媒人愿意称之为“新闻理想”的东西,甚至几乎我周围的每一个朋友听到我说“未来不一定回去媒体”的时候无一不露出那种“惊呆”的表情。可惜,我总觉得这份热情也许还不是新闻理想,或者说,这还不够。


    之前《人物》杂志副主编林天宏写了一篇长微博,描述了在《人物》杂志实习的几个实习生,要么能够约到极难找到的采访对象,要么不声不响拒了国外深造的机会只为了能留在《人物》(此处不是广告哈~)。说到其中的一个女生,林天宏用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这样的字眼。看了之后我钦佩不已,跟他们相比,我有些怀疑自己的那一点混杂着虚荣的责任感,是否算得上新闻理想,甚至我遇到过的一些新闻从业者是否都能有这样高的新闻理想。我想,对很多人来说,选择新闻行业,首先是一份工作,其次才是一份事业。而“理想”这种东西一旦架得太高,不仅逼得自己喘不过气,还会把这个概念逐渐架空。最后,我选择对自己和他人都宽容一些,不要把这个理想逼到较真的死角。


  没有新闻理想就一定是错的吗?


    我大致看了那个读了7年新闻最终却没有做新闻的同学的故事,甚至觉得他最初从事新闻工作的决心似乎比我还要坚定一些,而我现在跟他的心态倒是有些相似。写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给我们偶尔的软弱开脱什么,只是希望试着带着困惑讨论一下:没有新闻理想就一定是错的吗?


    说实话,我觉得一个学新闻的人没有新闻理想是悲哀的,但相比之下,我认为那些没有新闻理想却打着有新闻理想的旗号,却整天在媒体里“混”下去的人,更悲哀。如果这样,倒是不如爽快地让位,让那些真正有新闻理想的人在这个行业里发挥真正的作用。


    最近开始找工作,我一直跟周围的朋友说,面试就像相亲,是双方看彼此是否合适。所谓“合适”,我想应该有两点:“爱不爱”、“能不能”。新闻理想指的是“爱”的部分,而我认为同样重要的是“能”的部分,这里,我认为指的是新闻专业主义。


    如果两个人已经不爱了还勉强生活下去,那么真的不如放开彼此,让大家都有新的机会。同样地,如果那些对新闻行业不是很坚定的学生选择其他适合自己的工作,那么远比在新闻行业里浑浑噩噩下去更对得起新闻行业吧?


    事实上,传媒行业是拥抱各个专业的学生的,而从事新闻行业并能够影响社会的人里,有很多都不是新闻专业科班出身的。既然这个行业对其他专业的态度如此开放和积极,愿意走“引进来”的路线,那么为什么不能允许自己专业的人“走出去”呢?既然新闻行业本身推崇的是“观点的自由市场”,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对多元化的支持,那么,传媒专业的学生充分使用自由的权利进行多元化的职业选择,有何不可呢?何况,如今传媒行业迅速发展,除了新闻,广告、公关、出版、媒介调研,都需要新闻传播的学生,哪怕不在“一线”,做好背后的支援,同样是对新闻传播行业的贡献。


    我本科除了学习传播学之外,还修读了法学双学位,毕业论文写的就是“媒介审判”。事实上,传媒工作者相比于常人,具有更多的话语权,而我认为,当我们拥有更多话语权的时候,更应该珍惜,而不该把这份话语权放在居高临下的位置上用来“道德审判”。而对于骂学生没有新闻理想这件事本身,似乎就有些“道德审判”的意味,我能理解新闻人或许对新闻学院的学生有些“恨铁不成钢”的着急,不过,新闻理想也好,道德也好,确实都是好东西,但它们不是新闻所追求的真相,更不是真理,没必要把这些崇高的东西当做“利器”去刺痛别人。说到这里,我对于之前那位同学的同情算是说完了。


  我更相信新闻专业性与新闻专业主义


    记得又结束了一次实习之后,我在人人上发过一条状态,大概的意思是,我向来不愿标榜新闻理想,也自认没有那么崇高的新闻理想,但我希望做个有良心的人,或许,有良心的媒体人,也许未来面试的时候我会说:“也许我不够有新闻理想,但我坚持新闻专业主义。”


    事实上,就我所呆过的几个媒体,我所遇到的传媒人,能够现出惊人的毅力和新闻理想的人并不多,而令我钦佩的是那些有着儒雅风度的以新闻专业主义自律的传媒人。我之前说新闻理想是“爱”,而新闻专业主义是“能”,如果做不到百分之百的爱,那么也不要太强求,用专业的能力去弥补,未尝不是对新闻行业负责的表现。

    我不知道自己的这种想法能否代表一部分和我一样学习新闻的学生的想法,而有些时候,我甚至觉得坚持新闻专业主义比有新闻理想更难。这意味着在采访过程中有更多道德感上的考量,而由于更注重能否客观真实的报道反而会给自己带来新的纠结。


    除了专业方面的内容,对于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会困惑:一方面,我们希望从编辑、记者身上学到业界的东西;另一方面,我们不再那么适应传统媒体“师徒制”的“教学方法”,更希望编辑、记者把我们作为同事,作为平等的灵魂来对待。


    既然承认了新闻这个专业,从某种程度上就该承认新闻学院的专业性,但学界跟业界的鸿沟,造成了一部分记者看不起学界的人认为连个稿子都不会写,而学界又看不上业界觉得人家没有研究水平。正是整个行业不够和谐的氛围让刚刚进入行业的学生左右为难:记者认为实习生那些书本上的知识不能指导实践,而行业(尤其是实习)人员流动又很快,记者未必愿意下功夫教导实习生,至于平等灵魂的交流,那就更难了。


    而从媒介管理的角度来说,相当一部分传统媒体的管理确实需要反思:在某电视台实习的时候,我不禁感叹:一些媒体人员过分冗杂,动辄上万,好像“人多力量大”是绝对真理似的,还以此为荣。其实这暴露的是管理的问题:个人能力参差不齐、单打独斗多、内部合作差、总体管理弱,等等。试图用更多的员工弥补管理和制度的缺陷,问题反而会越来越多。


    相比于传统媒体“有组织,缺管理”的现象,新媒体在管理方面更具有团队性。我常想,如果传统媒体不试图在管理方面重塑形象,那么打败传统媒体的不单是新媒体的力量,更是传统媒体自身不懂反思的恶果。有远见的企业把他们把实习生当成最好的广告渠道,每一个员工都把自己当成企业的名片,让实习生收获温暖,从而帮助他们树立企业形象。我发现周围从媒体出来的实习生不约而同地感受是,带自己的记者好,整个实习过程就顺心不少;但是遇到记者骚扰的也有,遇到越好时间记者自己迟到了几个小时还不说一声的也有,这样的媒体不管名气多大,对于即将步入工作岗位的人来说,我们只能感叹一句“冷暖自知”。当然,这样的奇葩实习经历并不是总能遇上,但遇上了,就是给新闻理想的热情泼上的冷冷的脏水。


    最后,对于新闻学院学生就业的选择,我想稍微谈谈自己的看法。很少有人那么幸运,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一定要做什么,如果能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新闻人,对于学新闻传播的学生来讲,当然应该是最大的荣耀。甚至,面对传媒行业存在的问题,如果能够通过我们的努力而有所改变,那就再好不过。然而,不得不说,新闻行业内部的问题本来就不少,或许,当我们能够拥抱更开放的声音,谦虚地倾听更多意见的时候,反而能够让行业变得更好,留住更多对行业抱有理想和希望的人。不论对于新闻学院的学生,还是学者,还是业界的同行们,都是任重道远吧。

责任编辑:管理员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人民监督网郑重提示:
    国家主席习近平: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的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发表评论
评论需登录会员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评论列表

X
分享到微信

友情链接

央视网 凤凰网 财新网 金融时报 北京青年报 联合早报 新浪网 新华网 人民网 中国网 中央纪委 中国广播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青年报 观察者 新京报 今日头条 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