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向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做政府工作报告。除回顾“十一五”期间政府工作的成绩与不足外,报告提出将“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建设”作为“十二五”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之一。在今年的工作任务中,报告还就民众关注的反腐倡廉问题单辟章节,治理公职人员以权谋私和渎职侵权问题、加强廉洁自律、反对铺张浪费和形式主义成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三大工作重点。
【舆情分析】
政府工作报告获网友热烈支持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开列民生礼单的同时,不断释放着决策层在反腐倡廉领域制度改革和问题治理的政策善意,在一定程度上抚慰了民众的改革焦虑,响应了舆论的反腐期许,也得到两会场内外的热烈称道。据新华社记者所作的“掌声”统计,在不到300字的“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部分,场内的代表们两次报以热烈掌声,成为除了温家宝总理感谢国内外各界人士之外,获得代表们掌声最密集的部分。另据《法制晚报》记者统计,温总理在做报告的过程中,约一小时的时间内,海外媒体刊发的相关报道近150篇,报道媒体达数十家。
报告也得到广大网友的热烈支持,大部分网友对报告中的反腐承诺的切实执行表示期盼和忧虑。在搜狐网,相关新闻共有网友留言2835条,其中有关反腐话题的评论758条。在反腐话题中,有189位网友“顶帖”表示,“期待落实,看行动吧”。搜狐社区网友“公正是百姓的心灵”则表示,“总理的报告老百姓看得懂,愿意听,不一定能管用。上面说的,和下面做的,全是两码事!”一位来自广东中山的网易网友也认为,“温总理确实是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但我们期望这些措施能真正落到实处,那才真是百姓之福!”
【报告亮点】
反腐倡廉首次单独成篇列入政府报告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检察院副检察长孙桂华:将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独立成篇,列入政府年度工作计划,这在历届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尚属首次。这样的变化体现了中央对反腐败工作的高度重视,下决心把它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报告首次专门提出“治理渎职侵权”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周光权:“部分地方政府的少数官员不依法行政,严重损害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影响很坏。从失职渎职、不作为变为渎职侵权,表述更为准确,说明国家对个别政府官员违法行政的表现形式认识得更为清楚。找准问题后,今后在对症下药、治理违法行政方面的效果也应该更明显。”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大学法学院院长陈忠林:渎职侵权损害的是政府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破坏了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加剧了社会矛盾。工作报告中的这个表述变化,更加强调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关系,更加强调保护民众的权利。专门提出治理渎职侵权问题,一方面说明渎职侵权问题在一些领域还较为严重地存在,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央对此已有相当了解,这对解决这一问题将会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专家解读】
反腐目标是建设廉洁政府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任建明:未来的反腐败工作,就是在深层次改革方面,要表现出决心。政府能否把一些设想通过积极地试点尽快地变成现实,这是决定将来反腐倡廉能不能够有根本改变的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个人认为,我们反腐败的目标不是查了多少个案件,而应当是建设廉洁政府。
【媒体评论】
“坦承不足”是凝聚官民共识的起点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不仅列举的政府工作的成绩,也对其中的不足毫不讳言。“以民众的视角观之,能够坦言不足的政府工作报告,才更加贴近现实,亲近民生,而能够正视问题的工作报告,也才会有正确的解决方案。”3月6日,《新京报》发表社论《坦诚,才能把信心传到民众心里》称,一份政府工作报告要把信心传递到民众的心里去,靠的不是华丽的辞藻,不是修饰得完美无缺的“成绩单”,而是在叙述成绩和不足以及阐述未来施政方略之时,能否和普通民众的切身感受“对路”。社论认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虽然语言平实无华,但实实在在回应了民众的利益关切,就能够和民众产生“共鸣”,这也成为民众对未来有信心的一个基础。文章希望,各级政府部门尽快着手落实和解决报告中提出的问题和不足,让民众逐步看到具体的成果。
“拍砖”、审议才是两会的最大魅力
温总理在报告中提及反腐时收获的密集掌声,不是歌颂和赞美,而是对政府坦然面对现实问题的鼓励和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期许。3月6日,《中国青年报》刊文《大胆拍砖是对总理报告最大尊重》对接下来的政府工作报告审议提出建议称,人大代表们应摆准自己的位置,不能以“下级心态”去仰视和学习总理的工作报告,而要牢记“审议和监督”的代议职责。文章认为,把“听了总理的报告我深受鼓舞”、“总理的报告高屋建瓴”之类的话挂在嘴上,既是对代表身份的不尊重,也是对总理报告的不尊重;大胆“拍砖”(网络语言,即“批评”),才是对总理报告最大的尊重。文章表示,报告不是让代表学习的,审议不是走过场,而需要实质性的讨论、审议和监督,这才是两会的最大魅力。
反腐制度改革难点在“公开”
3月5日,财经网刊文《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反腐建设路在“公开”》认为,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在反腐方面的亮点在于领导干部定期报告制度和财政预算公开改革,而这两项改革的关键步骤都在于“公开”——既是老生常谈,也是难点所在。文章表达了对部分仍拘泥于党内反腐的制度建设尽快纳入法治轨道的期待,同时认为,公开部分落马或已获刑高官所涉案情信息可能对公众的反腐信心产生更积极、正面的效应。在公开公职人员财产渐成舆论共识、中纪委回应相关立法议案释放积极信号的基础上,文章认为,更为重要的是,在反腐思路的转变上,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全国人大,能发挥多大作用。
用更多制度革新回应民生期待
温总理做完工作报告不久,有媒体就发表“会场侧记”以表达万众一心,字里行间的主导情愫之外,还是可以看到诸如“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对问题的焦灼,以及关于“实质性措施”何时出台的期待。3月6日,《南方都市报》发表社论《回应国民权利诉求 履行政府民生承诺》称,承诺固然令人感慨,但现实早就告诉人们,承诺越庄严便意味着实现越艰难。文章分析称,反腐败、官员财产公开等问题同样影响和制约着基础民生问题的解决,属于民生的价值范畴;而填补民生期许与现实之间的鸿沟,则需要更深刻的价值认同与理解,这样的认同和理解需要跨越旧有的观念误区,用更多制度的革新来回应国民的民生期待,来确保政府民生承诺的履行,用更多的自信来面对“由民生到民主”的问题。文章最后认为,庄严的承诺,需要比言语更有诚意的行动来回应,做的要比说的更好,原本就不应当是什么过分的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