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文作家邢荣勤. 2008年1月25日,邢荣勤在合肥市某银行ATM机器查询账单时发现,自己的一笔8元消费竟然变成了100万亿零8分,相当于2007年全国GDP的四倍多,超过世界首富的身家! 他“当时都懵了,吓得心碎了一地”。银行工作人员却漫不经心、傲慢地让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查询。邢荣勤对ATM机器经常出错,而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恶劣感到很气愤,就把自己的经历和感想写成文章,发在了自己的博客上。很快当地媒体做了重磅报道,不久,内地、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200多家媒体进行了转载报道,并上了各大网站头条。最终该银行当地支行行长找到邢荣勤,当面向他赔礼道歉,并许诺对合肥市所有的自动取款机进行检查。 杂文作家邢荣勤说,他要用手中的笔作为手术刀,剜去社会上病变的霉块,终结“80后”的幼稚病。 “爆米花少年”:苦难是最好的老师 1984年,邢荣勤出生于安徽省庐江县,一个偏僻的山村,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由于他的“超生”,被抄了家,土坯房子被砸,家具、粮食、物什都被充了公,全家开始了四处漂荡。大他一岁的哥哥邢荣华被送到外婆家寄养,他被去上海打工的父母带在身边,不久,也被送到了贫穷的外婆家。 外婆先天性失明,却仍然要操持家务,小小的兄弟俩也承担起做家务的责任。 小河边,小兄弟俩摇摇摆摆地抬着浅浅的一小桶水;乡间小路上,小兄弟俩牵着外婆的手,跟随外婆去菜地里除草、择菜……家外的农活、家里的家务活,小小年纪的他都很认真地参与其中。 由于缺少家人的看管照顾,乡下的池塘、河沟又比较多,小孩子很容易发生意外。1988年秋天,五岁的哥哥和四岁的邢荣勤,就被送去上小学。可是学校不愿意接收这么小的学生,尽管他比七八岁的孩子懂得的知识都要多。 两个孩子苦苦哀求,外公外婆也拜求校长。最终,学校只接受了哥哥。邢荣勤在哭泣中被外公抱回了家,哄他说明年再来。 以后,他每天早上跟着哥哥一起去学校,躲在教室门口或趴着窗台,偷听老师讲课;放学时,牵着哥哥的手一起走路回家;哥哥做作业的时候,邢荣勤静静地坐在边上看着,哥哥解答了一道难题,他比哥哥还要开心地手舞足蹈。 因为营养不良,邢荣勤的个子一直不高。第二年的秋天,校长和老师们仍然觉得他太小,不适合上学,但邢荣勤哭着赖在校长办公室的地上。后来,校长发现五岁的他,一千以内的加减法几秒钟就能口算出答案,对他很欣赏,觉得可以接受他入学试一试,但必须要哥哥继续留在一年级照管着他。校长也没把握这个看起来只有三四岁的孩子,能否坚持下来。 因为是试学,学费免了,但需要外公把所有教室的屋檐下水道都挖出来。小学坐落在山坡上,地下都是坚硬的花岗岩,而且当时外公已经患有食道癌,身体很虚弱。懂事后,邢荣勤常常感到自责与内疚。“我至今还记得,那一年的学费是17元8角钱,本来准备卖掉家里的一只白鹅,后来听说学校不收学费,我高兴极了。但我没想过挖所有的下水道,是多么浩大的工程。父亲从上海回来,和外公两个人起早贪黑干了半个月才完工。我当时处在兴奋里,根本没能体会他们的付出。等到上二年级的时候,外公因食道癌去世,我才追悔莫及。” 所幸的是,邢荣勤的“试读”顺利过关。第一学期语文、数学皆为满分,名列第一,哥哥不慎以一分之差屈居第二。之后的几年里,兄弟俩你追我赶,一直包揽着前两名。 因为是寄养在外婆家,不是当地人,成绩又好得让小伙伴嫉妒,邢荣勤和他的哥哥渐渐被同村孩子孤立。虽然很少能和其他的小伙伴一起嘻耍,但是邢荣勤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自在地徜徉,乐此不疲。从小学到中学,成绩都是名列前茅,成为老师以及其他孩子家长经常表扬的榜样。 邢荣勤回忆说,其实他很孤独。 他一年中最大的快乐,就是过年时在外打工的父母回到外婆家,带着他到每个村庄去“爆米花”,或者“炸米泡糖”。他看着大米被爆成小孩子们珍爱的零食,很有成就感,自己也有被其他孩子追捧的众星拱月般的感觉,很自豪。 为了生活,立志做弃理从文的“逃兵” 2000年“黑色7月”之后,16岁的邢荣勤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录取。在学校迎新大会上,他却坐在角落里落泪了。虽然他的光辉成绩在当地至今无人能够超越。 因为家庭贫困,无法同时供两个孩子上大学。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一直是同桌的哥哥,因为高考成绩不如邢荣勤,默默地选择了复读。邢荣勤小学入学的时候,外公透支生命支持他,现在上大学,哥哥选择了第二年再上大学来支持他。惟有努力学习,才能不辜负亲人的殷殷期盼。 大学期间,邢荣勤很少找家里要钱,大学四年主要靠奖、助学金和勤工俭学度过。16岁的他,面对贫困,勇敢地选择了承担和自立,积极锻炼自己各方面的社会实践能力。在繁重的课业之余,他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去福利院做义工,给贫困下岗居民的孩子做志愿家教,参加环境保护科学考察,以及各种社会调研。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一所纯理工的著名院校,邢荣勤学的是化学物理专业,都是一些激光、量子之类的基础科研学科。爱好文学的他,在文学氛围稀薄的校园环境中感到很压抑,他逐渐把业余时间花在了图书馆的人文阅览室里,开始了散文、诗歌的创作,并渐渐在各地报刊发表。不久,他成了“科大”文学社的领军人物。受他对文学激情的感染,一大批理工科学生追随其后,开始了文学创作。科大文学社也渐有影响力,屡屡在全国高校文学社团的评选中获奖。 此时的邢荣勤,虽然对文学非常钟爱,对自己的化学物理专业也不敢荒废。他曾立下了一个“学人文修身养性,求科技兴国强邦”的座右铭,劝诫自己把文学只能当作一种爱好,切不可浪费了来之不易的、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科技知识的机会。 大学的时光转瞬即逝,很快就要考虑毕业后的出路问题。 科大是以出国留学率高而闻名。但因为家庭经济不允许,家里为了供哥哥和自己两个大学生,早已负债累累,邢荣勤很早就放弃了留学的选项。他在大四刚开始,就果断地放弃了保送读研、或考研的打算,开始不断地奔波于各个招聘会。 可是,因为学的是基础科学研究,就业面限制在了科研院所实验室的工作上。中国科学院一个研究所的所长听说了邢荣勤的情况,特意找到他,希望他能进实验室,继续从事纳米方向的研究工作,只是待遇比较清贫。 邢荣勤一直在彷徨。 他意识到,科学研究固然重要,但对于众多如他一般的贫困家庭,科研无法直接解除他们的困厄。不如自己直接参与到社会中去,勇敢地做个科研“逃兵”,而且要做最优秀的“逃兵”。 这时,他带着自己发表的一堆文章,以及曾经获得的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樱花诗赛优秀奖等文学奖项,来到曾经有过接触的《恋爱婚姻家庭》杂志社应聘记者、编辑。这本安徽省妇联主办的老牌杂志,在全国都有着相当的影响力,每年都有众多名校的文学硕士、博士去应聘,邢荣勤却只有理科专业的本科学历。老总面对他的满腔热情,不忍心断然拒绝,就留下他先实习锻炼几个月,告诫他:“你其实只有高中的语文水平,一定要加倍努力。”并布置了一篇五千字纪实评论稿的任务。 回校后根据自己平素的经历,邢荣勤对多个大学生父母陪读家庭进行了采访,连夜通宵写出了五千余字的评论性通讯稿《名牌高校的陪读父母》,对大学生尚需父母陪读的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第二天一早,他就把文稿交给了杂志社。总编对他的文章大加赞赏,当即答应他留在杂志社,实习期提前结束。不久,这篇文章被刊发在《恋爱婚姻家庭》杂志的头条,并迅速被新华社全文转发,多家报纸和网站转载,社会上掀起了讨论“陪读现象”的高潮。邢荣勤也走稳了他“弃理从文”的第一步。 从此,文学从爱好变成了他的事业。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来改变社会。 学习鲁迅,成“80后第一杂文作家” 因为《恋爱婚姻家庭》杂志是一本贴近老百姓的通俗刊物,邢荣勤接触到了三教九流,社会生活经验大大丰富了。他有一段自述表现了他的这段生活:“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于银河系地球村,理工学士毕业,后弃理从文,为谋生计,游荡于杂志、报纸、电视、网络之间,混迹于达官显贵、文人骚客、街痞流氓、农夫走卒之群。闲暇舞文弄墨,信笔胡乱涂鸦。” 2006年6月底,邢荣勤作为全国百名优秀记者受邀,参加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举办的调查记者研修班。在研修班上,邢荣勤结识了中国第一流的记者朋友,并且与中外众多新闻传播专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邢荣勤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省级杂志媒体的编辑记者,实地采访的机会和报纸、电视记者相比还是比较少,不过可以在时评、杂文方面努力,做一个评论型记者。 从北京返回安徽后,邢荣勤把业余时间都用来写作时评和杂文,把他对社会和生活的感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对一些丑陋不良的社会现象也进行了无情的抨击。他经常在夜晚阅读鲁迅的著作,梦想可以和鲁迅一样,用手中的笔作为手术刀,剜去社会上病变的霉块。不久后,他在《法制周报》《少年博览》《恋爱婚姻家庭(青春版)》等报刊开辟了专栏,点评文化、社会、法制现象,发表了大量较有影响力的杂文、评论。 邢荣勤的文章不仅犀利辛辣,而且幽默风趣,深受读者的喜爱。 在2007年9月,他将自己撰写的百余篇杂文评论结集成《终结“80后”的幼稚病》出版,表明了“80后”一代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香港文汇报等多家媒体评价他,“有着鲁迅的犀利、梁实秋的幽默、钱钟书的机智,堪称‘80后’第一杂文家”,并在多家媒体评选的“2007年中国‘80后’作家实力榜”中位列前10名。 然而,对于自己写的文章,邢荣勤总是感觉不满意:“个人的阅历和学识都还很浅薄,文字表达能力也欠佳,对一些社会问题的评价往往缺乏深度。” 邢荣勤坦言,写作并不是他最大的长处,他更希望可以主编一本自己喜欢的杂志,编撰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2007年底,邢荣勤主编、出版了《旗?80后精品文丛》五卷本,这套丛书迅速登上了全国各大书店的畅销书架。 目前,邢荣勤正在筹划、主编一本青春杂志《旗?新生代》MOOK(杂志书),以反映当代青少年的青春风貌为主,该杂志将在春暖花开时盛装上市。邢荣勤作为杂志书MOOK概念的提出者和倡导者,他一直想有机会可以做自己喜欢的杂志。MOOK是杂志(magazine)和图书(book)的结合体,就是像书一样的杂志,或者像杂志一样的书。“杂志书”这个概念,1998年从日本被引入中国台湾,邢荣勤更是将MOOK这一概念引入内地,多数与旅游、服饰、时尚等类别文字相关,另一位80后作家郭敬明创办的《岛》《最小说》系列,更是风生水起。而今,MOOK概念的提出者邢荣勤亲自创办的MOOK杂志书也将抢占市场高位。 对于自己不断转变的身份,邢荣勤显得很坦然:“当代社会的包容性很大,青年人的发展空间也很广阔和多元,不一定非要在某一条路上走到底,他们有很多自由选择的机会。但不论想做好哪一件事情,兴趣是前进的动力,奋斗是成功的途径,这二者缺一不可。不敢兴趣或不努力奋斗,难以获得成功。不懈奋斗,努力做到最优秀,是我的人生信条。” 邢荣勤谈80后电视剧《奋斗》 石康编导的电视剧《奋斗》,据说是“80后”的写照。 他们是独生子女,生长在富裕时代,没有像二十世纪被大历史席卷而去的青春,没有因计划经济而缺少自我选择的机会。他们有一种更加重视自我感受与人类普遍价值的新意识,有因市场经济而具备的自我调控能力。他们的奋斗目标前所未有地具体——为了工作、为了房子、为了爱情、为了友谊…… 80后作家邢荣勤认为,每一代人的成长历程,都是一个奋斗的过程,只不过形式、内容、价值观不一定相同。不同时代的人,就像不同时代的电视剧,内容不同,主旋律不同,但仍然还是电视剧。 以下为记者与邢荣勤的访谈实录。 1、 最近电视台热播的“奋斗”电视剧是否看过? 春节期间正好没什么事情,就认真看完了。其实平时没有太多时间看电视剧,偶尔只看看比较短的电影。不过看了一些它的新闻报道,觉得值得一看。看完之后,觉得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2、 还记得第一次听到或看到“奋斗”这个词是什么时候? 很小的时候。因为家里很穷,要改变命运只有靠自己努力。 3、 还记得第一次确定奋斗目标并为之努力是什么时候? 开始上小学。因为住在农村,没有幼儿园,都是从小学开始入学。比我大一岁的哥哥背着书包去上学,我也要去,但是因为年龄太小被拒绝了。回家后,就一直期待着到第二年开学。那时老师还是不愿意收,于是外公去跟校长商量成了,我高兴极了,交换条件是免费给学校所有的房子挖屋檐下的淌水沟。那时,外公已经患了肺癌,到我上二年级的时候就去世了。懂事后,我对外公愧疚后悔了很久。那次自己虽然没什么努力,但是目标很明确,而且等了整整一年。 4、 在您心目中“奋斗”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阿甘正传》里的阿甘、《五体不满足》的主人公、还有很多奋斗中的平凡人。 5、 “奋斗”适合当代青年人吗? 适合,不管哪一代人,都需要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6、 您崇尚“奋斗”吗? 谈不上崇尚不崇尚。我一直在努力,谢谢! 7、 有没有当代青年奋斗的故事让您感动? 有,比如“感动中国”的洪战辉,带着妹妹上大学,就挺感人的。 8、 王进喜、雷锋,这一代青年人所表现出什么样的“奋斗”? 他们作为政治需要所树立的先锋模范,每个时代可能都有不同的解读。比如现在“雷锋精神”就不怎么大力提倡了,我觉得挺可惜的。我个人认为,他们一个表现出敬业精神,一个表现出乐于助人的品质,是和谐社会建设非常需要的积极因素。 9、 允许“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身上体现出怎样的“奋斗”? 敢于创新进取,锐意改革的奋斗精神。可能有个别的“暴发户”,后来遗失了原有的淳朴。 10、如何看待平凡工作岗位上的“奋斗”? 要想改变社会,必须要能够改变自己,很多成功人士就是在平凡的蛰伏中一飞冲天的。何况,平凡的工作,能坚持不懈地干好,那就是不平凡,劳动不分贵贱嘛! 11、是否有崇尚或恪守的奋斗格言? 在大学读理科时,总喜欢逃课泡在图书馆里读文学著作,于是写了一句话:学人文修身养性,求科技兴国强邦。当时主要是安慰自己,让自己心安理得地逃课。毕业后,弃理从文,就只知道朝着这个大方向走,有一段时间也很迷茫,只知道知识太浩瀚了,学无止境,倒不再觉得哪一句格言就可以很好地激励自己了。 来源:《中华儿女 青联刊》2008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