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民伞”为何感动了干部,却感动不了网友?_人民监督网 

“万民伞”为何感动了干部,却感动不了网友?

2006-05-01 18:00 来源于:未知 | 作者:admin | 浏览:
近日,一则题为《县纪委书记卸任,百姓万民伞相送》的博客,将江苏省泗洪县的纪委书记王守权推到了聚光灯下。写博客的是该县县委宣传部的一位干部,他本想与大家分享那感人的

    近日,一则题为《县纪委书记卸任,百姓“万民伞”相送》的博客,将江苏省泗洪县的纪委书记王守权推到了聚光灯下。写博客的是该县县委宣传部的一位干部,他本想与大家分享那感人的一幕,却遭遇了网友的“思维定势”:网友对“万民伞”的批评和质疑远多于感动。(南方都市报12月1日报道)

  在领导调离时送“万民伞”,甚至“群众”十里相送的故事这几年其实已经不鲜见了(不是还有地方曾因此而引发人员伤亡吗?)。笔者一直纳闷的是这些有幸享受“万民伞”待遇的官员为何无一例外是“产房传喜讯”——人家升(生)了。几乎没有见过哪个地方的卸任或者退休的领导配享过如此尊荣,更不用说那些因问题被处理的领导了(错误再多的官员在其任上也不可能一件好事没做的)。这其实是很能说明问题的:一个模子“批发”出来的“万民伞”往往不是为了感念或者铭记领导昔日的政绩,恰恰是在向高升的官员做某种意义的“长线投资”。

  很遗憾,从这次聚焦在媒体聚光灯下的王守权书记身上,笔者还是没有发现有悖如上铁律的丝毫迹象。仔细想想,这位被“调走”转任上级市委政法委副书记的主人公,无论其在泗洪纪委书记任上是否真如宣传干部所言是“这么多年来少见的一位书记”,仅凭这个升职的利好动向,别说几把“万民伞”、几面锦旗,就是组织上万群众来夹道欢送也是极有可能的。而且这还真不大可能是事件主人公自己的意思(官场是最忌讳招摇的),我们绝对不能低估下级心领神会的能力和动力。

  说也奇怪,每到这个时候,大家也都心照不宣地去“欢送”,却很少有群众不开窍地去尝试把那些“造福一方”的好领导挽留下来的。这边不无惋惜地把好书记送走,那边又开始感慨这个书记真是“百年不遇”,难道就没有百姓担心下一任书记不如这一任?既然是好书记,为什么不多留几年呢?当然,大公无私的群众还要考虑领导的政治前途问题,还要考虑让好领导造福更大范围的群众的问题。笔者不是要怀疑群众自发送书记的热情,也不是对当时热烈而感人的场面有丝毫不敬,但无论再怎么像宋丹丹在小品中形容的那么“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也逃不脱公共舆论对其的合理质疑,甚至是不那么近乎人情的“恶意猜想”。

  这样的“万民伞”为何能感动了宣传干部,却总感动不了网友呢?究竟是网友的思维有了定势,还是宣传干部的“思维定势”出了问题。从根本上讲,每个人的内心感情其实都是相通的,如果对同一件事物的感受出现了截然相反的结论,那要么是被评价的事物确实存在问题,要么就是据以评价的标准和动机存在差异。

  送“万民伞”当然不是个什么大事,但因为几把“万民伞”所暴露出的传统媒体和地方宣传部门对舆论(尤其是网络舆论)的误解却不能说不是件大事。具体个案中的主人公究竟廉洁与否、得民心与否,当然可以有待有关部门的进一步调查核实,但用一个“思维定势”来理解和看待网友的合理质疑,恐怕不仅仅是一个宣传干部的想法,也不仅仅是个别官员和地方政府的态度吧。

责任编辑:管理员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人民监督网郑重提示:
    国家主席习近平: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的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发表评论
评论需登录会员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评论列表

X
分享到微信

友情链接

央视网 凤凰网 财新网 金融时报 北京青年报 联合早报 新浪网 新华网 人民网 中国网 中央纪委 中国广播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青年报 观察者 新京报 今日头条 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