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人民监督网 ->首页 首 页繁體中文
人民监督网文章资讯时代先锋 退出登录 用户管理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 ››全球学术泰斗、媒体同仁...
  • ››中青报记者刘万永:如何...
  • ››郑州警方将通缉逃犯李新...
  • ››三门峡公安局坚持执法为...
  • ››胡锦涛:诚心诚意接受人...
  • ››一“网”打尽天下“硕鼠...
  • ››温家宝为企业打气:我要一...
  • ››朱瑞峰:小人物对阵卫生...
  • ››人民监督网报道的“苍南...
  • ››马英九献花追忆孙中山功...
  • ››从一位保洁工的境界谈起...
  • ››贺卫方今赴新疆石河子大...
  • ››胡锦涛上网壮了网民胆吓...
  • ››贺卫方教授为人民监督网...
  • ››石仲泉:谈谈写文章与做学...
  • ››温家宝:腐败在一些领域较...
  • ››温家宝:我几乎每天都上...
  • ››温总理网上访谈为官员们...
  • ››中国著名学者展江教授为...
  • ››朱瑞峰:我扳倒了这么多...
  • ››商丘市睢阳区检察院勇于...
  • ››新密市检察院创新发展开...
  • ››将军县创检察事业“零”...
  • ››群雁高飞头雁领,敬业奉...
  • ››人民监督网简介
  • ››郑州检通携手“两朵奇葩...
  • ››阳光工程三部曲——预防...
  • ››陈涛安:我与山西疫苗腐...
  • ››80后作家邢荣勤:每一代...
  • ››“家和万事”,多亏有了...
  • ››全球学术泰斗、媒体同仁...
  • ››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新年...
  • ››河南高法院长张立勇:判...
  • ››纽约时报:反腐公民朱瑞...
  • ››【特稿】党与腐败“水火...
  • ››河南原阳县人民检察院:...
  • ››李新德:不断敲击键盘 让...
  • ››蒋汉生:心中红旗就是公...
  • ››不再孤独的喧嚣———献...
  • ››大同市南郊区公安分局警...
  • 相关文章
  • ››千万富翁当月薪480元村...
  • 千万富翁当月薪480元村支书 积劳成疾病逝
    作者:佚名  来源:河南商报  发布时间:2010-06-05 10:11:08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26岁当上村支书 为了让巴沟人吃饱饭 积劳成疾 32岁便切掉一叶肺

      63岁时 满身疾病、已是千万富翁 却再次出山 当起月薪480元的村支书

      一心要将巴沟打造成“微缩版郑东新区” 可天不遂人愿 他走得太早……

      他叫张可山,巩义市站街镇巴沟村原党支部书记

      他,是个富翁,拥资千万。

      63岁的时候,放弃了自己的企业,一个月领480元的“工资”,成了巴沟村支部书记。

      他倔强,凡事必争第一,无论对别人,还是对自己;他雷厉风行,完成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还是个烟鬼,一天三四盒,烟灰缸的烟头经常堆成金字塔,毫不顾及自己仅剩一叶的肺。

      他,就是巩义市站街镇巴沟村原党支部书记张可山。

      他把脏乱差的巴沟,打造成满是鲜花、杨柳、公寓楼的现代化村庄。

      至今,巴沟人仍在使用着40年前他带着大伙修好的灌溉工程,那次工程他献出了自己的肺。

      这次,他为巴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商报记者 马静 文/图

      身世

      三升米将他换给了养父母

      所有坚强和品格高尚的人,总有着艰辛的经历。

      1942年,父母老来得子,生下了张可山。儿时的他就下田干活,而且总是吃不饱。

      13岁那年,对他来说是幸运的,他到兰州刘家峡水利中专上学,因为在学校就能免费吃饱饭。

      一年多后,因为要照顾年迈的父母,张可山退学了,开始给人拉架子车,到荥阳走个来回,他靠这个养活了父母。

      和他一起长大的焦德水说,张可山是个苦命人,却是个在苦命中坚强的人。

      父母去世后,有人告诉他,他是抱养的,他的亲生父母为了三升米将他换给了养父母。

      后来,自然灾害,许多人饿死了,不想饿死的人选择去乞讨。可张可山不乐意,他觉得这样没骨气,“总有别的办法”。

      于是,他和焦德水一起跑到驻马店、灵宝等地换粮食,用粮食的差价养活了自己和家人。

      看着满世界饥荒,张可山感慨,“如果当时父母不把我送走,我可能已经饿死了”,他就这样原谅了自己的亲生父母,开始承担赡养的义务。

      他的世界观认为,一切的悲剧都是因为吃不饱饭而引发的。

      引水

      工程在“不可能”中开工了

      巴沟是丘陵,地不平,靠天收,农民吃水难,庄稼浇水更难,原先1000多亩耕地全是岭坡地,亩产30多公斤。

      1968年,26岁的张可山当上巴沟村委会主任。

      上任第一天他找到好友焦德水,“让我干,我就干,我的目标就是让巴沟的群众吃饱饭,要把水引上山”。

      这也是巴沟村祖辈的愿望。

      可巴沟丘陵水源落差120米,灌溉线长度为1800米,焦德水非常清楚,以巴沟的实力,这是个不可能的任务。

      没钱没工具,仅有的劳力还吃不饱饭没力气。

      张可山早为这个不可能任务想好对策,他要焦德水开砖厂,“你主持生产,我打井挖洞需要一部分砖,多余的砖卖出去赚钱,买机械”。

      机制砖一次性试烧成功,张可山却日渐消瘦,经常大口吐血,朋友们劝他停工治病,他说:“不行啊,引水上山工程要马上开工,一刻也不能停,停了百姓的工夫就白费了。”他告诫朋友:不要向任何人提起。

      焦德水回忆起当年,那时候,手烧的砖,没有挡雨的工具,一遇到雨季,砖就废了,我们只好停工,有时候感觉离目标遥遥无期。张可山只有几句话,“遇到天灾,我们要坚持”。

      在张可山“能吃饱饭”的承诺下,巴沟沸腾了:没有石头,村里人拆除家里的院墙、猪圈;没有水管,村民们把家里的粮食布袋拼接起来;没有电线、水泵,张可山四处游借。

      引水工程在一系列“不可能”中开了工。

      付出

      32岁就被摘除一叶肺

      有一年,张可山带人修建水池时,流沙涌进了水池,堵住出水口,巴沟人没有机械,当一堆人无奈地看着水面时,张可山开始脱衣服。他跳进冰冷的水里清理淤积。大家也不再说什么,纷纷跳了下去……

      有一次,工地的炊事员看到张可山身体不好,分食的时候,专门在他的碗里放些油渣。

      张可山把菜倒进了大锅里,搅一搅,和大家一起吃,他告诉炊事员,大家一样辛苦。

      1971年,巴沟的水引上了山,巴沟村人喝上了清澈的水,水道对所有田地顺利灌溉,1000多亩旱地全部变成了优质高产的良田。

      当年秋季,巴沟村的粮食单季亩产超过400公斤。巴沟人吃饱了,年轻的张可山成为巴沟村人的英雄。

      工程干了三年多,张可山的肺病拖了三年多。

      工程结束了,他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一叶肺和他的肋骨。

      他在领导的强制安排下住进医院,切除一叶肺,六根肋骨都被取掉半截,那年张可山32岁。

      名声

      “救星”去哪哪就能盘活

      干活不要命,张可山的名声传开了,领导也总派他去完成不可能的任务。

      当时站街镇不少企业濒临倒闭的边缘,张可山被调到镇上,担任某酒厂厂长,没过多久,酒厂就盘活了。

      他又被调到阀门厂,阀门厂负债140万,张可山接手时说:“我不要政府补贴一分钱,我要让这个企业自己赚钱还那些欠款。”结果,140万还完了,阀门厂盘活了。

      “救星”又被调到打井队当队长,井队的业务不好开展,但机械多,张可山瞅好市场,将井队改组成水电机械厂,毫无悬念的,将它变成了一个盈利企业。

      村民们说,张可山是个传奇,无论什么任务交给他,他都可以完成。

      改革开放后,张可山在镇上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儿子张成军说父亲并不喜欢经商,只是他太有能力了,什么都可以做好。“爸爸心里的人生之路始终和党走在一起,党说鼓励群众勇于参加改革开放,努力致富,我父亲便走上了这条路”。

      到2005年,张可山的企业年产值400多万元,而他自己,已经是一个身家数千万的富翁。更多的村民传言,“老张是亿万富翁!”

      但老张接下来的选择,让很多人想不通。

      出山

      63岁的千万富翁再出山

      2005年,巴沟村怨声不断,村口垃圾成片,村里出现了种种矛盾。村里的老人携家带口找到他,“老张啊,你还回去带着我们治村吧,你看看现在成什么样子啦,你怎么能不管我们呢?”

      这时候的张可山,已经是位63岁的老人,带着孱弱的呼吸和多年的疾病。

      面对村民们的渴望,张可山又有些想念那片曾经让他激情万丈的土地,“出山!”张可山又成了村支部书记,每个月工资480元, 那时的他,只有一叶肺,另有高血压、冠心病、白内障。

      巴沟村泗河西100多亩地,十几年荒芜,张可山上任后便动员群众开荒,开荒后还分给群众耕种。

      他很公平,每人每天分一立方,就这样,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拿着铁锨镰刀领着开荒,每当他喘着粗气吃力踩锨时,村民都争抢着帮他干。现在,这块地小麦亩产达到500公斤。

      脏乱差的巴沟,最大的污染源是泗河,张可山动员群众清理河道,但村民并不积极。张可山就让全村的党员干部先干了一天,连村里六七十岁的老党员,也加入清淤的队伍。从此,村民再无人旁观。

      张可山在河两岸建起了绿化景观带,如今的泗河,已成为群众茶余饭后休闲漫步的好去处。

      张可山马不停蹄,改造村里道路,盖村民公寓,建文化大院、运动健身广场和村办幼儿园。

      巴沟变了。

      梦想

      在巴沟建个“微缩版的郑东”

      有次张可山去郑东新区,他就说,要在巴沟建个“微缩版的郑东新区”。

      “老张要在村里盖15幢楼、修一座桥、开发一个工业基地、平三道沟,可惜只干了一半,他就走了!”

      巴沟村位于黄土湿陷区,2002年和2003年大雨之后,全村457户人家有300多户房屋出现不同程度裂缝,雨雪天气容易倒塌,村民没有安全感。

      于是,张可山开始选址盖农民公寓。2006年冬天,巴沟村第一幢农民公寓楼开建。公寓竣工的时候,张可山私下说,“只要再给我10年,我就能把巴沟建得和郑东一样漂亮”,可惜,天不遂人愿,还没完成他的心愿,他便匆匆离巴沟而去。

      他就不操心自己 病成那样还工作

      张可山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在不同人、不同时期都有着不同的评价。

      亲戚们说,张可山就一没人情味的老头;儿子小时候觉得父亲简直“傻到极点”,而长大了,他倒蛮像父亲的……

      ■商报记者 马静 文/图

      他与亲朋

      别人送他1000元东西

      他2000元现金还回去

      在亲戚眼中,张可山许多事情做得不近人情,甚至是古怪。

      他的一个亲戚想做村里的工程,送他价值1000元的东西,他收下了。

      事后,让儿子拿了2000元钱还回去,亲戚推都推不掉,哭笑不得,再也不说联系工程的事。

      在处理村工厂设备时,一个朋友送他12万元钱,让他在价格上给予照顾,他二话没说,就把村干部都召集来,当着大家的面,把钱交给了村委会会计,他把人得罪了还挺高兴,觉得为村里搞创收了。

      2007年,张可山要参加人大会,要求穿白衬衣、蓝裤子。

      一位同事陪他去商店,张可山蒙了,发现衬衣300元、裤子200元,他扭头就走,并说:“让你婶子到集上扯块布30元,找人缝缝20元,一条裤子才50元,穿上可得劲了。”这个同事看拗不过他,说要买了送给他。张可山为了不让同事掏钱,买了一件150元的白衬衣,“有白衬衣就行了,我的灰裤子看起来和蓝裤子差不多,将就穿。”

      他与车

      视察车队在前面走

      他骑摩托在后面跟

      巴沟村有个车,但是张可山这几年来主要的代步工具就是一辆斜梁摩托车。他年龄大、身体有病,两眼视力很差,镇里劝他买辆公车,他不依,“有这钱,不如为村里搞建设”。

      在巴沟村,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考察团的汽车在前面走,张可山骑着摩托在后面跟。因为骑摩托,张可山摔伤过两次。

      生日时,儿子送给他一辆轿车。

      “爸,我送你的你总不能不要,以后工作就用它。”

      “那总要烧油吧。”

      “油钱我出,总行了吧。”

      张可山摆手,“你不明白,我骑车在村里转,村民有事想说,一招手我就停了,他们有啥意见有啥困难,我马上就知道了。你让我坐车里,关着窗子,谁和我说话?”

      儿子的礼物没送出去。

      后来,不断有人劝他,这样丢村里的人,村里的钱总够一辆车的,他终于同意买轿车,选了个不到7万元的轿车,心疼了好几天。不过,不出远门,他不坐,在村里转,他还骑摩托。

      他与村民

      谁没受过他的恩惠?果真没找到一个

      对自己如此吝啬的一个人,出人意料地对别人非常大方。

      62岁的卫庆喜腿脚有病,张可山和他聊天时知道他正治病,马上掏出200元钱送他。

      郭晓喜身有残疾,自己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张可山花3000元买了一辆机动大三轮,让他骑着去卖菜,而郭晓喜却把三轮卖掉了。张可山听说后摆摆手,“他不正干,也不能怪他,但我的心尽到了。”

      谁家孩子考上大学,他一出手就是一年的学费。

      从2005年起,张可山当上村官,没有往家拿过一分钱,却在口袋里备足现金,他除了偶尔给家里买菜外,从不给自己买任何东西。但谁家有困难,只要开口告诉他,他就随手掏出来,多的一两千元,少的二三百元。

      他经常从已经属于儿子的工厂里走账,厂里的出纳也不好说什么,每个月儿子都发现有五六千元钱不知去向。

      巴沟村民说,“受到张可山恩惠的不计其数,没受过他的恩惠的,你在村里不好找。”

      果真是没找到一个。

      他与妻子

      她说自己很幸福 一直都非常幸福

      李兰英在21岁时,嫁给了同岁的张可山。

      这个男人给了作为女人的她无尽的骄傲和荣誉感。

      26岁就领着全村人治水,自己干企业成功,回来当村干部,把村里治得井井有条,受过他帮助的人看到她都会尊敬地和她说话,他的口碑老早就让她成为人人羡慕的女人。

      李兰英说自己很幸福,一直都非常幸福,即使至今仍住在巴沟的窑洞里。在这间不足30平方米的窑洞,里屋并排放着四个床铺,几件旧家具用了都超过20年,案板和破旧的橱柜就在客厅里,小茶几上放着张可山的遗像。

      李兰英在他的遗像旁摆上他的党员证,这是他从不离身的东西,还放了两盒烟,李兰英经常给丈夫点上一支烟,和他说会儿话,“他生前,我老是吵他,不让他抽!”李兰英对丈夫唯一的抱怨,就是他对自己的身体。儿子发烧,张可山可以三天不睡觉守在儿子身边,李兰英有病了,张可山也会端着粥一口一口喂她。“但他就是不操心自己,病成那样还工作着!”

      他与儿子

      总不懂爸爸为何“散财” 长大后他也成了“爸爸”

      张成军18岁,要工作,张可山把他送到别的厂里上班,不让他在自己的厂里,张成军不解。

      在父亲当村支书的时候,张成军一直想把家从站街搬到村里的公寓楼里,以方便照顾老人,“人家交7万,我交10万。”张可山不同意,“你交10万都不中!要让其他急需要搬的村民优先!”

      2009年村工厂改换承包人,儿子想承包,还说要多交钱。张可山不同意:“谁包你都不能包,我干支书你就不能包!你掏得再多,人家都说咱占便宜,人家掏得再少,那是人家应该掏的。”

      张成军快被父亲气死了。

      后来,张成军理解了父亲,“爸爸一生都有自己的原则,我们做儿女就是为了让父亲开心才干事业,为了事业发展,爸爸不开心了,有什么用?”

      2010年1月24日,张可山为次日巴沟村的文化大院揭牌仪式匆匆出门了。当张成军再见到爸爸时,他已经倒在血泊中,头部磕了个六七厘米的口子,被送到医院诊断为脑出血。

      张成军看着昏迷的父亲,他对医生说,“你治好他,你要多少钱都可以,我家的全部都可以给你!”

      张可山于2010年1月27日凌晨2:40去世。张成军牢记爸爸的叮嘱,将村民捐的6000多元钱交到了村委会,用来帮助困难的人,另外1000元替父亲交了今年的党费。

      他与偶像

      毛主席是他的偶像 如今他也成了偶像

      在人们的记忆中,除了父母过世,他只哭过两次。

      一次,是毛主席去世。

      一次,是汶川地震。

      李兰英说,毛主席是他的偶像,共产党是他一生的信仰。而在巴沟村的干部和村民的眼中,张可山也是一个偶像。

      他总是说,共产党很好,能让人人都能吃饱,还很自由,有电视,有车,能旅游,“只要我活着,就让巴沟群众说共产党好。”

      有时,他看新闻,说哪个官员贪污受贿,他会皱皱眉头,愤怒地说,“那些干坏事的都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真正的共产党人不会拿人民的一分钱。”

      做官当学张可山

      ■王攀(商报评论员)

      通读稿件,想到了张可山的一句话。

      “只要我活着,就让巴沟群众说共产党好!”这是张可山对上级党委、政府的表白,也是对巴沟村全体村民的承诺。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而他做的又是那么平凡,那么伟大:

      村里建了公寓,自己却坚持住窑洞——“直到所有村民都把居住问题解决了,如果有房子我再搬”;

      村里工厂承包,张可山坚决不给儿子承包——“我干支书你就不能包,你掏得再多,人家都说咱占便宜”;

      村里工程建设,“本村人一律不准参与工程”——为了更好地监督;

      亲戚送1000元想接村里的活儿,他让儿子返还2000元——宁吃亏也不让外面说闲话;

      有人贿赂他12万元,他当场拿出来捐给村里“创收”——他如此面对诱惑;

      工资不往家拿,相反他还从家里拿钱资助村里困难群众——每月都从儿子厂里走几千元的账;

      身体不好,儿子给他买汽车,他不要——“你不明白,我骑车在村里转,村民有事想说,一招手我就停了”;

      ……

      这就是张可山,一名党的最基层干部。

      他之所以能够赢得巴沟村1700余村民的拥护和爱戴,就是这些朴素的行为和简单的逻辑,加上一颗为民之心。这是一个模范村支书的朴素和简单,而这种朴素和简单是为官的宝贵财富。

      张可山是一名村支书,只是个“小官”,准确地讲就不是官。

      而张可山所在的“官场”只是村两委,甚至也算不上什么官场。

      但这个“官”,这个“官场”,需要放大,放大到所有的官员和所有的官场。

      试问,他们能像张可山那样说一句“只要我活着,就让群众说共产党好”吗?

      做官当学张可山。


    Tags:千万富翁 月薪 村支书 积劳成疾 病逝

    [] [返回上一页] [打 印] [收 藏]
    人民监督网郑重提示:
        请你记住,无论你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哪个角落,强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随时都是你坚强的后盾,请你记住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习近平: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的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相关文章评论∷    (欢迎对相关文章予以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民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请勿使用以下字符[';%]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用户名: 查看更多评论

    分 值:100分 85分 70分 55分 40分 25分 10分 1分

    内 容:

             通知管理员 验证码:


    联系我们 - 本网简介 - 证件查验 - 用户中心

    主管:人民监督网新闻出版传媒集团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