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30日,北京警方宣布,本市的21个看守所全部对外开放。看守所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在押的嫌疑人在里面住的、吃的条件怎么样?北京的看守所到底管理如何?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7月初记者参观了西城区看守所。
第一站 大铁门
“AB”门不能同开
西城区看守所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七里渠乡甲三号,虽然外面是五米多高的高墙,但里面是褐黄色明亮的外墙。开阔的水泥大院子,院子里有雕塑,还有一个标准的绿色草地足球场,感觉是个大花园。
记者看到,看守所的大门由武警战士把守,所有的参观者需佩戴参观证件进入。进入大铁门后,映入眼帘的又是一扇大铁门,工作人员称,这扇关闭的大铁门与刚进来的大铁门组合起来俗称“AB”门,无论在什么时候,这两扇门都不能同时打开。
第二站 收押室
嫌疑人接受体检
参观人员的第一站是收押室,收押大厅里的储物柜干净整洁。墙壁上挂着《送案单位须知》,里面的内容写着“进入大厅前,要对嫌疑人进行人身、物品检查。防止嫌疑人携带危险、违禁物品进入看守所,发生自伤自残行凶事故。”
收押大厅设待检区和待收区,即嫌疑人未体检之前在待检区等待,体检合格后在待收区待候。嫌疑人如有外伤或疾病,送案单位民警应如实向医生说明。据看守所负责解说的民警毛立雄说,除危险物品外,手机、香烟也不能带入。记者看到,在大厅地面靠墙的两侧有一条黄线和一条绿线。黄线是在押人员行走区域。而绿线则是参观线,参观者禁止拍照。
第三站 照相室、会话室
指纹录入计算机
经过收押室后,记者看到一个“监所无小事,事事系安全”的大标语,提醒每个在押人员和工作人员都注意安全。随后,记者参观了照相室,每个在押人员进入看守所后,都要进行照相,然后将指纹录入计算机系统。
会话室的设计有点特殊,在押人员与申请会见的律师和家属只能通过电话交流,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双方互相都能看到。
第四站 在押人员监室
狱霸打人可报警
随后,记者跟随参观队伍来到在押人员的监区,俗称筒子楼。记者走进空闲的监室,只见监室的采光很好,南北通透的设计,地热采暖,每间监室的层高都超过5米,床铺距离地面约40厘米,上面依次标有“1—10”的编号,监室里还设有淋浴间,每周供一次热水洗澡,有电视机、储物柜,监室内还有一个19平方米的放风场,在押人员可以在放风场上活动。
每天,被监管人员在监室内要进行学习、由民警统一管理,“隔间放风”,被监管人员在民警组织下进行广播体操、走圈等运动。据悉,所谓“隔间放风”就是指一个监室放风时,相邻的监室组织读报纸等室内活动,防止同案犯之间相互串供。
监所的墙壁上张贴着《在押人员一日生活制度》和《牢头狱霸行为七种表现》等条文和细节。记者看到,靠近监室的大门的墙上有一个10cm×5cm大小的白色装置,上面还有按钮。据讲解员称,该装置为一键式报警器,是看守所为防止牢头狱霸而装的,一旦在押人员受到同监室其他在押人员的殴打可以及时触动报警器,届时,管教民警可以第一时间到现场查看并制止。
第五站 图书室、电教室
两千册图书供借阅
记者看到,看守所内还设有图书馆,除各种法律类、工具类、文史类书籍外,还有各种杂志等读物,有20套桌椅。讲解员称,西城看守所图书馆内共有藏书两千余册,已经接到判决的在押人员,可以在阅览室自由看书,而案件正在侦查阶段的嫌疑人,为了防止串供,只能把书借回监室。未成年人还可以在这里阅读,补习文化课。阅读时间为每周二14:00—17:00,借还书时间为每周三9:00—11:00,14:00—17:00。图书室的对面是一个能容纳近百人的电教室,该教室主要用来对在押人员进行集体开会或播放教育宣传片。
第六站 监区医疗室
设全套内外科急救箱
记者看到,999急诊抢救中心在西城看守所设立医疗合作中心,该医疗室占地500余平方米,治疗室里设有心电图机、B超机以及全套的内外科急救箱,配有医生和护士人员共计16名,9张病床,各种药品两百余种。
“在押人员的医疗救治必须有保障。”据讲解员介绍,该医疗室可以完成感冒、发烧、输液等一般医疗,如遇意外情况或专科治疗,还可迅速外出就医。在医疗中心,看守所聘有常年义务服务的心理咨询师,专门为被监管人员和民警提供心理辅导。
为确保被监管人员的身体健康和机体功能,记者看到,监区内有一个较大的运动区,有一个标准的篮球场,还有健身器材十余种。
第七站 监区食堂
生病人员能吃小灶
食堂位于监区外,15时30分,记者走进食堂大门,菜香扑鼻而来,厨师正在准备当天的晚餐——馒头+肉末萝卜条。食堂的大门口,还悬挂着在押人员一周的菜谱,上面写着本周菜谱的日期。记者从一周菜单上看到,每天的主食基本是馒头或米饭,菜有肉末海带、肉末土豆条、肉末冬瓜等菜品。而对于生病的在押人员,还有专门的小灶——病号饭。监区食堂每人每天6元的标准,有荤有素,清真灶和普通灶分开。每天饭点的时候,食堂工作人员都会推着餐车到各个监室的门口,依次为每个在押人员送饭。
-花絮
41位行长参观看守所
在记者到达看守所的同时,还有一辆大巴车也随后到达看守所的大门,从大巴车内下来数十名参观者。据工作人员称,这些参观者都来自交通银行北京分行,共有41人,全部为各支行的行长,参观看守所的目的旨在进行一次警示教育。当天,41名行长还在电教室观看了一集长约20分钟的介绍看守所工作的多媒体片。“很有意义,原来一直都是在电视和电影上看到看守所的镜头,这是第一次亲身经历。”一名30多岁的年轻行长参观后说。
-新闻背景
本市看守所去年首度开放
“躲猫猫死亡”、“喝开水死亡”、“洗脸死亡”、“洗澡死亡”……这一系列死亡关键词的发生地点都在看守所里面。自从去年以来,对公众来说一直神秘的看守所被舆论推到了风口浪尖。
自2009年8月27日起,北京市西城区看守所首次对外实行开放日制度,每月定期对社会开放,国内的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等可向看守所直接提出申请,经市公安局有关部门审批同意后,由看守所统一安排参观。近一年来,西城看守所共接待参观者21个批次900余人。
-对话
我不担心牢头狱霸
专访西城看守所所长张宝力
非正常死亡暴露问题
记者:据了解,公安机关正在开展涉案人员非正常死亡集中整治工作,作为一个一级看守所的所长,您认为如何避免在押人员非正常死亡?
张:在押人员在看守所内非正常死亡,暴露了部分看守所还存在执法不规范,个别看守所还存在牢头狱霸等问题。只要坚持“依法、严格、科学、文明”管理,就能杜绝非正常死亡。
记者:为什么会存在非正常死亡问题呢?
张: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管理规范、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的因素,也有在押人员个人因素,刚进入看守所的犯罪嫌疑人,由于环境的改变,思想比较复杂,情绪比较波动,容易与他人产生矛盾,甚至动手。
记者:在押人员进入看守所后如何进行管理?
张:进入看守所24小时以内,民警要和他谈话,告知权益以及申诉渠道,询问身体状况等,并给他安排铺位,准备生活用品。按照相关规定,实行分别关押、分类管理。
细心谨慎保证安全问题
记者:当所长最大的压力是什么?
张:压力当然是有的,但并不担心牢头狱霸。因为我们的管理非常规范,民警们也都尽职尽责。我最担心的是在押人员的合理诉求能不能及时得到解决,比如有的在押人员非常关心家里的情况,有的妻子快要临盆,有的父母病重等等,因为条件所限,如对这些在押人员的合理诉求不能及时解决的话,容易出现其他问题。
记者:怎样理解“看守所无小事”?
张:看守所的工作责任非常重大,在押人员一旦发生受伤、脱逃都是大事。这要求民警在工作中时刻保持警惕,比如在监区看见一枚区别针、玻璃碴等小东西,一般人会不以为意,但民警必须重视,因为这些小东西很可能用来自杀、自残甚至行凶。同时,民警每天还要密切关注在押人员在监室内的活动。2008年7月,一名新入所的犯罪嫌疑人由于压力过大,试图在淋浴间利用喷头上的塑料管上吊自杀,被值班民警及时发现并制止,避免了一起非正常死亡。
对在押人员一定要好
记者:听说,你对在押人员特别亲,就像亲人一样。
张:是的,这是我的职责所在,我的宗旨是对管教民警要严格要求,对看守所的在押人员要好,要关心。几乎每个进入看守所的在押人员都会认识我,他们出去之后都会特别念叨我对他们的好。有一次我带着家人去一个饭店吃饭,结果有个高大的男子从后面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回头一看不认识,那人笑着说“张所您不记得我了,我是2006年被关在几筒几号的,感谢您当时对我的关心和教育”,直到这时我才有点印象。
记者:有没有在押人员出来后要报复您或管教民警的?
张:没有,我也从来不担心这个。看守所也算是一个教育人的地方,我要求管教民警对在押人员一定要好。
记者:您所指的好是哪方面的?
张:很简单,就是一些正常的关心,还有满足一些他们并不过分的要求。比如2008年夏天一名刚入所人员,因为毒瘾发作非常难受,要烟抽,管教民警向我汇报了该男子的个人情况后,我特批让他抽了一根烟。这名男子内心特别感激,出所的时候要跪着向我们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