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法人员查封了49包再生纤维。 黑作坊的大水池里面泡满各种颜色的布条,里面的水呈红色,散发着恶臭。 本报记者 王尚磊 摄
本报聊城4月27日讯(记者 王尚磊) 破旧的院子里,堆满烂布条,大水池子中泡满各种颜色的布条,发出刺鼻的味道,漂白后的布条经开松机加工,就造出了像棉花一样的雪白纤维。27日,在聊城东阿一家生产再生纤维的非法加工点,记者看到了这样一幕。
27日上午,记者赶到东阿县鱼山镇徐屯村,多位村民反映说,在村子东边一座废弃的小学里有一处加工厂,加工出来的东西就像棉花一样,大家叫它“丝棉”。
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找到了这座废弃的小学,看到院子地面上堆着很多布条,布条的颜色为白色、黑色、灰色等,还有些布条被随意丢弃在墙角,上面满是泥土。在十几间破旧的房子后面有四个大水池子,水呈红色,发出刺鼻的味道,里面泡满了布条,其中两个池子上还盖着塑料布,用木棍一搅,布条就会烂掉。附近有一个塑料管不断往水池里加水。
在浸泡布条的大水池旁有一条大沟,里面的水呈红色,也有刺鼻味道。与这个加工点一墙之隔就是两个蔬菜大棚,大棚业主们反映说,这个加工点在这儿落脚有半年多时间,经常把红色的水排到大棚边上的河沟里,种在河沟边的树有的莫名其妙地死掉。
在一间大屋子内,有一台两米多高的大机器,里面随意布置着电线和开关,地面上还堆着很多雪白的纤维。
聊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执法人员告诉记者,这个加工点没有厂名,没有营业执照,属于黑作坊。加工原料为布条,产品为再生纤维。27日,执法人员对这个加工点进行了查封。
现场两名工人说,他们刚来,不知道加工的纤维卖给谁。只听说院子里的布条都是从服装厂买的,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大卡车来送货。
“根据规定,再生纤维不能用于生活用品,只能用于工业用品。”执法人员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