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央视《新闻1+1》播出“云南一公路通车第2天坍塌续:官方否认为获补助抢工期”,以下为节目内容实录:
解说:
两死两伤,云南玉溪新平公路路基坍塌酿惨剧。
同期:
望见路中间有一大条裂缝,车过不去,我就往后退。
解说:
不是年久失修,不是陈年旧路,它是刚刚试通车一天的新路。
同期:
连日下雨肯定是主要原因。
解说:
究竟是雨太大,还是路太差,网友赠名“史上最短命公路”。
同期:
水量太大了,就冲在路面。
同期:
公司里面也是在自查了。
解说:
疑问背后是公众对建筑质量的担忧,疑问背后是公众对建筑质量的不解。
《新闻1+1》今日关注“谁制造了最短命公路”。
主持人(董倩):
欢迎收看《新闻1+1》。
今天我们先共同来看一张图片,这张图片可以直观地看到,这是一条坍塌的公路,即便是从图片上看的话,它的坍塌的面积也是很大的,据记者报道说,这个坍塌的路段已经超过了100米,那如果这是一条年久失修的公路的话,我们也许可以是理解的,但问题是,这条路是新的没法再新了,因为它刚试通车一天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有人质疑说是路太差了。但是当地却说,不是,是雨太大。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条公路的短命呢?
(播放短片)
新闻口播:
今日有网民发帖称,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的一条公路试通车之后的第二天就发生了坍塌事故,造成的两死两伤,事发之后,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和交通运输厅分别派出专家组进行调查,专家组认为,这次事故属于强降雨引发的自然灾害。
解说:
没有质量问题,只是因为强降雨,面对公路面目全非的样子,几天来专家组的调查结论引起了媒体和观众的质疑。而有当地居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条名为“新三公路”的二级公路,实际上存在质量问题,是一个豆腐渣工程。今天当媒体纷纷将“最短命公路”的表述写进标题里,我们也试图探究,这背后有没有其它更深层的原因。
新闻口播+画面:
虽然具体垮塌点还有将近两公里,但是因为前面的道路路基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损毁,记者只能下车步行。很难想象,这条千疮百孔的公路是一条没有正式通车的新建公路,路面断裂下沉,十多米长的裂缝能够吞下一条大腿,又高又陡的道路边坡上也都布满了裂缝,并且还在不断有水流顺着边坡流下。东路上到处都是被冲刷滚落的山石泥土。
解说:
根据专家组的介绍,道路坍塌路段,附近山势陡峭,地质上属于中生代侏罗纪红层,抗风化能力非常差。
周建明(云南省玉溪市国土资源局):
特别是泥岩,它只要暴露以后,太阳一晒,一下雨它就自然风化,它就风化很强。
解说:
专家表示,在这样的条件下修公路,依照现有技术条件,架设高架是最好的选择。不仅能避开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侵扰,还能避免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然而,因为成本问题,二标段也就是发生路基坍塌的地方,总长12.5公里的路段,还是选择了依山建路的方案,路基就铺设在松软的泥岩层上。
周建明:
我们一路下来,看到现在这个位置,我们已经发现了两大类问题。第一个就是边坡,防止它的崩塌和滑坡这一块没有跟上,可能你们下来也看到了,有些地方都出现了滑坡的迹象,已经很明显的。
解说:
周建明还介绍说,这段公路排水系统也没有完善,加之山体破坏,泥岩层已崩塌滑落,渣土沿路堆放,因此很容易形成山体滑坡,或者泥石流。另外,新修公路如此不堪一击,是不是也存在设计上的关系呢?
记者:
你们的设计方案能够过关吗?
蒋忠良(设计单位负责人):
针对这一点,我们公司里也在自查,我们有没有这方面的考虑,结果查下来的情况是,我们所有的理论计算,没有问题,都能通过。
解说:
根据蒋忠良的说法,在公路的设计方案中,曾考虑借用过去旧公路完整的排水系统。
蒋忠良:
但是施工过程中,破坏之后,那个老路废弃了,废弃了可能就是上面的涵洞堵塞了,我们看了一下,本来按照我们设计过程中,水应该是从涵洞里边汇集下来,接到我们现在新修的这个涵洞里面。结果现在我们看的情况,基本上水是漫山遍野地来了。
解说:
根据媒体记者的调查,“-新三公路”于2009年10月开工建设,而设计方案2010年5月才得到云南省交通厅的批复,存在未批先建的问题。对此我们也采访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
记者:
这个是不是也存在一些先建后批的情况呢?
卜有章(新平交通运输局局长):
不存在,发改委的批复是在招标前就批了,那时候已经有项目了。
记者:
这个日期是什么时间?
卜有章:
2009年的7月份,反正我们招标之前就已经批复了。
解说:
另外,对于媒体报道“新三公路”建设过程中赶工期,除了满足群众出行需求,更是因为要赶在相关国家政策的截止日期前,争取国家对取消二级公路收费的补助问题,相关负责人也予以了否认。
卜有章:
我们是18个月的工期,在考虑当中就批复了,不存在赶工期,至于说二级公路(补助问题),按照国家的政策是西部省份属于各省市自主确定时间的,按(云南省)有关文件,是2012年1月1日。
解说:
不存在未批先建,也不存在抢工期的现象,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次事故呢?除了大雨,有没有其它因素。新平交通运输局局长对媒体表示,现在不是划分责任的时候,最为关键的是如何尽快把垮塌的部分修好,方便老百姓出行,老百姓的事情才是大事。
主持人:
岩松你看,各方都在说自己这方面做的是没有问题的,现在又出来一个天气上的原因,说雨大,到底是雨大还是路差,你觉得?
白岩松(评论员):
我觉得下大雨不是地震,地震不可预测,但是下大雨作为你这儿的地质条件和相应的环境来说,你是应该有预期的,如果持续的大雨应该导致一个刚刚开通的道路最后出现这样的状况,并造成两死两伤的话,我们可以不说施工有问题了,那你设计起码有问题。为什么后来在这个事情出来了之后,又有了新的建议,应该建这个桥等等,因此,我觉得不是雨到,而是之前我们在修建整个这个过程中,一定存在问题,这是第一句话。
第二句话我想说的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都知道这句话。实践的结果是什么呢?两死两伤,然后试通车的第二天就出现了大范围的垮塌,如果我们用这种实践去倒推的话,那你当初一定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因为实践摆放在这里。
我觉得第三个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命关天,放在这儿了,我们所有的人也都在关注,谁鉴定了这样的一个结果,这一点也非常重要,我们看到了是出现了这样的一个塌方所在地区的上级部门去进行了这样的一个鉴定,我相信专家们是科学的,是理性的,结论我也愿意相信他。既然是一大家子人没有回避,可能就不太合适,就像我妈是老师,她可能很客观地评价我,但是我不主张别人用我妈对我的评价当成对我的评价,因为谁都会想,这毕竟是他妈。
主持人:
这个错误出了,现在的问题就是赶紧把这个错给改了,所以当地县的交通局局长说,现在不是划分责任的时候,最关键的是如何尽快把垮塌的部分修好,方便老百姓出行,因为老百姓的事才是大事。你觉得他这是一个很务实的解决问题的态度吗?
白岩松:
这句话放到哪儿都觉得特有道理,太有人情味了,非常正确的一句话,但是不是说特有道理,看着无懈可击,绝对正确的话语就是对的,甚至非常可怕。为什么呢?你看,现在不是划分责任的时候,谁说的?两死两伤要不要承担责任?更重要的一点,出现了这种情况的时候,如果责任还没弄清的时候,你即使把垮塌的部分修好了,其它的地方会不会出现新的垮塌呢?要方便老百姓的出行,请问,如果责任没有说清楚的情况下的时候,老百姓敢出行上这条路吗?老百姓的事情才是大事,只有这句话才是真正靠谱的,但是该如何面对它,既然老百姓的事情是绝对的大事,那这条路在设计,在施工,以及在出现了这个问题之后,既然老百姓的事是大事,态度就要转变过来,把责任弄清,保证接下来不出相关的问题。因此这句话看着非常对,但是我非常担心,它有可能变成掩饰责任,甚至推卸责任,最后不了了之的一个特漂亮的借口。
主持人:
面对外界对于当地的这种未批先建,还有赶工期这样的质疑,当地都给出的是否定的解释,他们提供了一个因为雨太大这样的原因,具体情况是什么样的,我们就连线正在前方调查的记者本台记者隋笑梅。
笑梅,你好。
隋笑梅(本台记者):
你好。
主持人:
目前的状况,目前这个路,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最终的解决方案出来了没有?
隋笑梅:
好的,董倩。
现在是这样的,我刚刚了解到的情况,已经塌方的路段现在还是没有通车,但是在它的上方,大概20米,就是垂直高度20米它还有一条老路,现在这个老路还是在通车,因为现在是通往新平到三江的唯一一条路,为了保障通行,老路这一边单边是通车的。
还有,我采访的是云南省交通厅基建处的副处长,他跟我讲,因为他也是到现场去进行调查的一个专家,他讲,现在对下一步的打算可能是计划要在那儿修一个桥,因为如果按原来的方案修复,工程恐怕不太坚固,不太把稳,现在这个桥梁的方案相对是更安全的。
主持人:
今天你也采访到了审查这样的一条道路的设计方案的云南方面的相关人士,他们给出的出现今天问题的解释是什么?
隋笑梅:
今天下午我是到了云南省交通厅,审查这个设计方案是云南交通咨询有限公司,接受采访的是它的副总经理陈启泰,他也是到了现场去了,也包括还有一个地质方面的工程师叫段昌磊,这两位专家他跟我讲,这一次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这个地方一个是地质条件差,一个是单点暴雨这个情况。至于这个地质条件差,段工程师他是这样讲的,他说这个工程地质条件比较差,因为这个地方它坡体主要是由砂岩夹着页岩这个地方,这个地质的特性是,在地表和地下水的作用下容易软化产生裂缝,他说这个地方刚好是一个斜坡,这个地方不利于斜坡的稳定。他有这么一句话,他说,它诱发或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比较大,适宜性比较差,也就是说这一段的地质条件是很差的,在这样的前提下,27号发生垮塌事故的时候,是晚上8点到9点,当地的人讲说是单点暴雨,就是非常大,因为毕竟他也没在现场,这样的单点暴雨就是把山上石头和沙子夹杂堆积到路上,把路冲毁了,他说这是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主持人:
今天你在采访这些专家的过程中,你有没有提及到外界对他们的质疑?比如说赶工期,赶工期和今天出现质量的问题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他们是怎么回答你这个问题的?
隋笑梅:
其实就这个问题,他们说赶工期,如果说赶工期本身是没有什么大的问题的,你可能会增加人手,加班加点,但是它的前提是说,为了赶工期出现其它的问题,比如说减少工序,包括这些施工材料等等这些方面,如果要是单纯从赶工期,因为他们也没有具体这方面的调查,他们认为没有办法说这个赶工期和这个垮塌事故是有必然的联系的。这也是我们明天打算要去调查采访的一个方向。我在它这儿采访的时候,有一点点怀疑是在哪儿?就是在设计方面,比如从他们来讲,认为这个整个工程的设计是符合国家的标准的,因为我也反复强调说,既然你们这个地质条件比较差,是在设计的时候设计方知道,为什么在这种前提下,还要做这种设计?他们也就谈到,这里面牵扯到一个技术标准,因为在这个地方要修这种二级路,它从造价上,比如按二级路的标准,它是完全符合这个国家的要求的。但是如果这种情况,比如修隧道或者修桥梁这种方式,它的造价和成本肯定是很高,也不是他们在这里能够谈的了。
主持人:
谢谢。
隋笑梅:
即使按照符合国家标准的设计,施工方有没有按照这个设计来施工,施工当中还存不存在什么问题,也是我们明天要去的一个方向。
主持人:
好的,谢谢笑梅。
岩松,刚才笑梅提供了一个细节,就是老路是在新路上面的20米,也就是说,这是必经之路。
白岩松:
我听完之后有两个感受。第一个感受,既然是必经之路的话,人是必然要走的,中国有一句话叫“马后炮”,“马后炮”可不是褒义词,既然事后都这么明白地质条件差等等,事前不知道吗?在设计的时候,大家又是如何考虑的呢?我想这个东西其实是有懈可击的。这是一个层面的问题。
接下来还有一个层面的问题就是,我们当然要去考虑这条路在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之后,寻找责任的问题,为什么大家都在说雨,说地质条件差,其实你突然发现责任是谁的呢?老天爷,因为老天爷负责下雨,还有地,因为地负责地质结构,最后跟人一点没关系,一推六二五,是天和地的事,人没事了,天、地、人,人安全了,天和地没嘴,说不了话。
主持人:
刚才我们注意到,在事故发生之后,外界马上就质疑说,这跟赶工期有没有关系,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下意识的联想,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也在印证着人们这样的一个联想,我们的问题是,在赶工期和保证质量之间,难道就没有解决之道吗?
(解放短片)
解说:
一年之计在于春,快马加鞭抢工期。这样的标语道出了工程建设上的一个现实,抢工期和质量保障之间如何平衡,就在最近,河北省组织了一次全省范围的保障房质量大检查,结果发现有11个项目存在各类质量问题。
邵文淼(河北工程建设质量监督检测管理总站站长):
这个要是正常的话,拆模之后混凝土的表面是光滑的,是光滑平等的,但是因为它拆模过早,它局部就像类似于这个地方。
解说:
这是廊坊市的一个棚户区改造项目,由于施工过程中,水泥模板拆除过早,现在不少房间的水泥墙面都是坑坑洼洼的,一点也不光滑。
朱兴旺(施工单位总工程师):
就是这个混凝土(凝固)时间太短,处理时间太短,短的时间就把模板把它粘掉。
解说:
在河北省这次检查的66个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项目中,共下发行政处罚建议书两份,质量整改同志书31份,除了通报存在问题之外,还指出一些地方在新建保障房过程中,存在节省投资,赶工期现象。
梁军(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
项目单位他就是抢进度,忽视质量,质量保证体系不太健全。
解说:
对于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这种说法,施工单位也承认,但他们认为,压力来自甲方,因为每一个项目施工单位都与当地政府签订了责任状,必须在规定日期内交房。
朱兴旺:
工期比较快,(原本)处理起码需要24小时,你才能撤模,规定的。但是这个工期,进度赶得比较快,就把模板(撤掉),提前几个小时。
解说:
事实上,因为赶工期,赶进度带来的质量监管完全,不仅出现在河北,在其它一些省份也开始陆续出现。为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日前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管理的通知》,要求严把建筑原材料和施工质量安全关,以避免类似现象的发生。而这种困境并不限于保障房领域。
市民1:
一下雨就漏,全部往站厅里面来了。
解说:
进入5月后,广州接连出现雷阵雨天气,而开通半年的珠江新城APM线,九个站中的五个站存在漏水的情况,市民对于工程质量问题纷纷打起了问号。
市民2:
那也不应该,下大雨怎么就应该漏了,那还得了。
市民3:
看到在滴水,被围蔽起来,其看到水有泥迹,十分夸张。
解说:
据当地媒体报道,一位从2008年就开始参加珠江新城地下空间部门工程施工的工程师向记者爆料,认为出现的漏水问题主要是因为赶工,施工方要承担70%左右的责任,不过施工方否认了这一说法。
施工方工作人员:
施工的时候可能有一些情况并不为市民所知道,在运行过程中可能有些情况也不能万达给我们,突然发生意外的话,市民可能就会成为直接的受害者。所以我觉得地铁公司应该做多信息公开和透明。
解说:
全球最大的建筑市场,世界工地的一半在中国,一定程度上表明着中国经济的活力,但在这个热潮之中,人们面对着我国平均建筑寿命只有30年的窘境,也面对着建筑质量问题频发的现实。快和好之间的缝隙难道就真的无法填充吗?
主持人:
赶工期这个“赶”字很有意思,这个“赶”往前就这么急,为什么会这么急?
白岩松:
我们所有的人现在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式,我们讨论赶工期,不像过去什么献礼工程等等,现在是上上下下都开始反感,但是我想说的是,我们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在市场经济的这样的一种竞争环境下的时候,其实抢时间和保证质量它们俩必须达到一个平衡点,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是当地赶工期也是合适的。但是我们反对什么样的赶工期呢?反对欺上瞒下的,偷工减料的,降低标准的,牺牲质量的赶工期,也就是说赶工期变成第一位了。比如说草不够绿就刷绿漆,马上要通车了,把地砖先给临时对付上,等通完车之后再换成好地砖。还有就是降低标准等等,难怪有人说,防火防盗要防下级骗你。因为上级领导恐怕对这样的献礼工程,真知道了也不会很满意。所以有一个标题很好,“这不是献礼,这是献丑”。
主持人:
刚才你说到,在目前这种情况下,赶工期有的时候是必须的。因为任何事情它都有一个内在的逻辑,比如说工期,衣服做坏了可以重做一件,像建筑这样的一个最少是几十链的事情,为什么不可以心平气和地让它自然完成,非要一个“赶”字呢?
白岩松:
这个“赶”字,如果说是只为了赶而赶,并且牺牲质量。我再次强调,这一定是错的,但是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的时候,由于成本各方面的因素决定了,必须找到最合适的施工时间,如果真是说一推六二五,最后成为一个烂尾工程,恐怕老百姓也不满意。我举一个例子,举一个什么例子呢?谁说中国人干不了好工程,多了,在海外都能干出好工程,你看旧金山的弯曲大桥??赫赫有名,1989年的时候由于地震导致它的东部受损,所以现在2013年要修建通车,整个东部在全世界的竞标当中,中国的企业拿到了,中国企业负责它所有的刚架结构,到那儿之后美国一组装,这桥就重新成了。要用100多年,抗地震要绝对8级以上,中国人提前了几个月完成,得到了美国三千多万美元的奖励。说明美国人喜欢提前完成,但是请注意前提条件,美国用了超过本国最高标准的更高标准,极其苛刻地对每一个焊点都经过了严格的检测,结果一点问题没有,美国人服了,当成不是中国制造,而是中国骄傲。请问,这样的赶工期你喜不喜欢,你骄不骄傲?对了,我们要追求的是,在确保质量的前提情况下的适当的赶和效率的结合,而不是一味的只要赶工期就是错的,都给你拖成烂尾你也受不了。
主持人:
刚才看了你说的例子,就有点让人奇怪了,都是中国人,都是中国的建筑企业,怎么在不同的地方表现会这么不同呢?
白岩松:
第一,人家的标准高。第二,咱挺好面子的。出去的时候这活得玩命干漂亮。第三,较着劲,我们是能够把活干好的。这个话题也要说回国内来,国内我们有很多的工程也没问题,也一样能把它干好,比如说地震灾区有很多的工程,最后都觉得比标准还要超标等等,我们当认下真来,把质量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没问题。所以我说,我们要追求那些质量第一的赶工期,如果不能保证质量,我们反对赶工期,这句话没错吧。
主持人:
好,感谢您收看今天的《新闻1+1》,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