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热线400-800-0088接到群众电话反映说,在湿地保护区内却隐藏着上万亩的耕地,这些耕地都是十年来陆续违法开发的。
是谁开发了这些耕地?这些耕地对湿地有着怎样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能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吗?
明水湿地位于黑龙江省绥化市明水县西部,地处松嫩平原北部,与扎龙国家自然保护区相连。保护区总面积为75万亩,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三个部分,人工开凿的引嫩河从保护区穿过。
明水县林业局副局长、黑龙江明水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马长福介绍,湿地重点保护的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大鸨。
马长福:咱们主要保护动物是大鸨,要灭绝了,全世界还有两千多只,咱们这栖息的还有七十多只。
记者从明水县驱车沿保护区核心区边缘行驶,一路,没膝高的青草一望无边,空中还不时能看到雄鹰盘旋。
然而,越过引嫩河进入河西,草地却突然变成了一大片耕地,地里的玉米苗长得和筷子一样高,一眼望不到边,记者驱车沿着引嫩河向南行驶了将近20公里还是找不到耕地的边界。
这片耕地到底有多大?黑龙江北引工程明水站负责引嫩河的管理,工作人员给出的数字是两三万亩。
记者:这有多少亩啊?
工作人员:两三万亩吧。
记者:种的什么啊?
工作人员:玉米多。
耕地的深处,一辆拖拉机正在地里耕作,旁边停着多辆播种机、喷药车。几名正在种地的农民证实了明水站工作人员关于耕地面积的说法。
记者:老板有没有说这里有多少亩地?
农民甲:这里将近一万八千多亩。
记者:这里大约有多少地?
农民乙:这地可海了,上千垧。
这些耕地距离湿地核心区不到500米,就像藏在湿地保护区深处一样,如果不是越过引嫩河,根本就发现不了。
明水自然保护区早在2007年就被黑龙江省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按照国家“自然保护区条例”和“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的规定,缓冲区内现有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应当停止。
明水湿地正在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果申报成功,能够获得中央3000万元的保护资金。那么,湿地保留着几万亩的耕地还适合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吗?
黑龙江省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处黄俊洋副处长从事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多年,他也是这次明水湿地自然保护区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论证会专家之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黄俊洋说,他不知道明水湿地保护区缓冲区内还保留着大量的耕地。
记者:现在缓冲区内是不是还有一部分耕地?
黄俊洋:没有,当时专家考察时候没有耕地了,还有耕地吗?到那里实地去看了,我们走的地方都没有。
黄俊洋说,明水县有关部门的做法是在“欺骗上级”。
黄俊洋:我们是不赞成把地划到核心区和缓冲区的,报到里面是不科学的,而且你是要进国家级的,不该有人为活动的,它仅次于核心区。县里要是这么做的话有点欺骗上级。
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学院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女教师说,缓冲区内人类的频繁活动会通过食物链的传导影响到核心区的生态。
生物教师:鸟类肯定不会总在核心区,鸟要吃虫子,地里有虫子它肯定会去吃,喷过农药的话,通过这种食物链肯定有影响,你看现在很多鸟类都没有了。
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学院吴建平教授也是晋升国家保护区论证会专家之一,论证的时候没有去现场实地考察过。他明确表示,几万亩的耕地对保护区的生态肯定有威胁,果真如此,明水湿地就不能晋升国家级保护区。
记者:耕地对生态有没有影响?
正在申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湿地竟然暗藏2、3万亩耕地,而且瞒过了上级主管部门。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地是谁开垦的?开垦的行为合法吗?
对于湿地深处这些耕地的来源,黑龙江北引工程明水站一位老职工一语道破,这些耕地都是陆续十几年由草原开垦而来的。
老职工:一订好几十年合同,当时买的不超过5、6块钱,草原可能不让翻地,现在也都翻呢,也不管了。
那么,这些地该谁管?是谁租出去的?记者首先采访了明水县林业局,副局长马长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将近3万亩耕地,一部分是林业局下属林场承包出去的,另外上万亩是明水县畜牧局承包出去的。
记者又就这个问题向明水县畜牧局核实,局长李贵清一开始表示,他本人不知道湿地深处有畜牧局的耕地,而几分钟又承认了。
记者提出看看畜牧局与承包户签订的承包合同,但李局长以主管的副局长不在为由拒绝出示。
李贵清:合同得问具体的工作人员,但人都没在家(单位)。
视频录音:这里还有张德才的草原,公安局于汉军于局长的草原……
这是向央广新闻提供线索的当地农民向记者提供的一段长达50分钟的视频。视频当中,明水县畜牧局草原执法队副队长陈凯列举了这两三万亩耕地的众多承包人,其中涉及明水县畜牧局和公安局的多名现任和退休领导。
记者反复就此向畜牧局局长李贵清求证,对方始终没有给予正面回应。
李贵清:嗯,我找找人看看啥情况,你差不多就这么地吧(算了)。
草原湿地深处上万亩的耕地到底是怎么来的?都有谁参与了承包、分得了利益?黑龙江省草原监理总站表示,他们已经对此立案,将对耕地的合法性展开调查。黑龙江省林业厅也正在会同明水县有关部门调查此事。相关调查和处理结果,中国之声和中国广播网将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