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上午,山西省委常委会议决定,免去沈庆华临汾市委常委、委员和市纪委书记职务,由陈国荣接任。一名参加了临汾市干部大会的官员向早报记者介绍,沈庆华被免职是因为“年龄造假”的问题;接任者陈国荣14日当天就到任了。有网帖爆料,沈庆华“13岁参军,15岁入党,档案年龄'比真实年龄小了5岁”。(10月16日东方网)
对于沈庆华被免去临汾市委常委、委员和市纪委书记职务,媒体认为属于“国内首次”、开了历史先河。的确,像较高级别的领导干部因为年龄造假就被免除的实属罕见,之前的石家庄原团委副书记王亚丽被免职,也并非全因为年龄造假,王亚丽年龄造假只是其一,职务侵占和受贿才是让他丢官的最主要原因。所以,单纯因年龄造假而查处一名纪委书记,某种意义上透露出一个严格干部管理和严肃党纪的坚决态度。
那么,一个高级别的领导干部,年龄造假并不是一两天了,为何迟至今日才察觉?况且,其年龄及任职简历早就在官方网站上公示多年,为何有关方面对其“13年参加工作,15岁入党”的“自我举报”式履历充耳不闻?一方面,源于造假书记的有恃无恐、胆大妄为;另一方面其实正透露出来的是,有关方面对官员任职选拔和管理上的严重失范。而且,年龄造假书记能长期“忽悠”组织,且“忽悠”得逞,无论怎样监管部门应该反省反思。
年龄造假书记“忽悠”成功,至少给有关部门提出几个醒:一个是选人用上关口上如何加强监督。领导干部的档案管理,组织部门的前期考察考核,应坚决避免走过场;群体监督、社会平价、集体研究决定,更应着力体现。也只有将任何一个必要的选拔官员的程序和关口充分调动起来,才能真正让“造假者”无所遁形。另一个就是继续畅通举报途径。为什么在任职的关口上“一举报就灵”?之前是不是就没有察觉、没人举报?恐怕也未必。就王亚丽“骗官书记”事件而言,举报人连续举报数年,最终事件反映到中纪委之后才引起当地重视。这恰恰说明举报途径的不畅,此次原临汾纪委书记被免职,里面存在不存在长期以来有人举报而无人查处的问题?值得怀疑,这也是今后需要加强的方面。
其三,应防止“干部年轻化”执行中的“变异”。“干部年轻化”不是“干部低龄化”,一些地方长期以来坚持的以年龄“一刀切”式的选拔淘汰干部也是产生年龄造假书记的诱因。“造假书记”犹如飞蛾投火、伪造档案年龄,但驱使他铤而走险的,也或与现实不合理的“以年龄和年轻”为标准的选拔官员模式有关。
人民监督网相关报道链接:
临汾纪委书记沈庆华腐败门专题
http://www.jdwsy.com/oldweb/article/html/special-0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