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全国人大、政协“两会”召开前后都有一个新看点,今年两会的新看点,无疑当属E两会在网络风行走俏。
所谓“E两会”,是对在网络出现的有关两会的各种宣传报道、分析评论、建言献策、观察互动的总称,其载体是网络,参与主体是网民。E两会以2002年新华网开办“两会建言”栏目,网络与“两会”实现互动为开端,七年来,民意搭乘网络快车,与“两会”的互动日趋活跃,我国网民用各种花样翻新的形式,日益拓宽着民意表达和“草根”参政的新形式。今年,随着网络表达更加丰富,对这种网络参政比较贴切的表述词语——“E两会”便应运而生,也有网友将其称为“山寨两会”,有“在电子网络(electron)上开两会”的意思。另外,由于“E”与“议”谐音,因此,也有一点在网上“议两会”的意味在里面。
今年E两会出现的标志,是人民网在两会召开前夕专门推出了E两会频道,该频道包括访谈、版主跑两会、网眼看会、观察前哨、追踪调查等栏目,最大亮点则属推出了网络提案(E提案)。“E提案”不是普通的帖子,按照人民网E两会设置的程序,提案人需要在网上实名注册,提案在形态上和两会上的正式提案大致相当,由编号、案由(提案主题)、提案类别、主办(上报部门)、协办、提案人、政治面貌等组成,这就意味着,提交提案的网民,需要写出既规范又能代表自己认知水平的提案,否则,便有可能通不过版主审核而放行。
E提案出现以后迅速成为网络一大热点和亮点,我今天上午(3月4日)统计,截至目前,网友们提交的E提案已排到近30页、1400多条,内容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每条提案的阅读者都在数千人以上。另外,还有不少网友在别人的提案上联署签名,为热门提案投票或拍砖。
我个人分析,E提案走俏网络至少表露出两个迹象:其一,它说明公民的参政路径多了一个渠道,政治民主有趋向开明的征兆。网民通过网络以提案的形式,向国家递交个人对社会事务的看法与建议,这在过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目前看来尽管不一定起多大作用,甚至有一点政治游戏的成分在里面,但这种游戏在前几年试试,有无实现的可能?今天允许在党网上小试身手,无论怎么看都是一种进步,都值得肯定;其二,它表明了公民对国家政治事务的热心、对国家全面进步的关心。从已显示的E提案来看,内容涉及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其中反腐倡廉的内容更多。网民是国家公民的组成部分,网民对国家事务尤其是对廉政问题的关注,说明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正在增强,政治话语表达日益明确。这种表达的潜在作用,就是带给两会代表委员们参政议政的推动力将会加大。因为近年来,人们对一些代表委员质量不高的提案、议案一直颇有微词。随着E提案的出现,如果其质量高出两会正式代表委员的提案(议案),民众对某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水平有可能产生质疑。这种情形一旦形成,公民自由发言式的“E提案”,带给代表委员们的压力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这需要过程,民主从来都是在一种看似游戏的闹腾中完善完成的。E两会从一株萌芽能否长成一棵大树,这还有待我国的政治土壤去培养,由今后的政治发展走向去验证。但不管怎么说,对这个全国性的最大政治活动,我国公民从过去只能在场外议论,到今天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参与,这无疑是一个历史进步。
由此让人不免产生乐观幻想:如果E两会真能作为全国两会期间的一种网络补充保留下来,没准,E提案还真能引起国家决策层面注意,网民们的好提案未必就不能登堂入室,由虚幻的网络世界进入现实之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