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当被称为“反腐作家”的张平(作品)推出力作《国家干部》时,他一定想不到,有朝一日自己会当上不折不扣的“国家干部”。就是这名声称对省委领导“确实不熟悉”的作家,前日下午当选为山西省副省长。
本图:著名反腐作家 张平
虽然当选副省长前,张平有民盟中央副主席、民盟山西省委主委、全国政协委员、常委等从政经历,但他当选省长的消息仍强烈地挑动着政坛、文坛内外的神经,网上更是评论如潮。
昨日,山西省作协副主席、与张平相熟数十年的知名作家韩石山说他没有感到特别意外。“此前有过很多传言——文化部副部长、省政协副主席,现在他留下来做山西的副省长,这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他认为张平的当选“在政坛上山西先迈出一步;而文坛出身的副省长对文化事业肯定有推动。”
张平当选会否为近年中国文坛的“从政”潮流助推一把?在知天命之年“转型”的张平是否会用他自己的这支笔,在现实中再写一部无字的“反腐”巨著?
彬彬有礼、谦虚和蔼,这几乎是每一个认识张平的人谈到他时都要用到的形容词。而在韩石山眼里,这正是他能最终走上政坛的重要素质。“一般来说作家都比较散漫有个性,但他明显不同,他很知道分寸,懂得进退,但是也很有主见。”
韩石山和张平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认识了。年长7岁的韩石山曾经为刚踏上文坛的张平的作品做过责任编辑。“他很早就显示了自己的才华,大学还没毕业就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并且在年轻时就获了很多文学奖项,在山西他的名字无人不晓。”
同僚印象 他早就有从政素质
“我是写苦情作品尤其是写苦情妇女的好手,也不是不能写现代派作品。”张平曾经这样描述自己。早在1981年他就发表了小说《祭妻》,获得山西文学一等奖。但是他后来忽然转向写现实题材——1987年,山西文联组织汾西业余文艺作品座谈会,他与《天网》、《法撼汾西》中的主人公原型刘郁瑞聊了4天4夜。后来又采访了20天。“从那时起我才发现原来记述现实中的真实故事远比纯粹虚构有趣。”
“他是一个有思想境界的作家,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是他最重要的从政基础。”也许正因此,张平从政被好朋友韩石山认为是“情理中事”,“他有这个能力,做事成熟冷静,把作协里的各种关系都能处理得非常好,你在我们这里找不到一个不夸他的人。他一直很有做高层领导的素质,现在不过是机遇来了。”
“他不是一个花瓶。”作为同僚,和从2003年起至今一直兼任着山西省作协主席的张平在一个大院共事多年的韩石山说得斩钉截铁。“按照现有的作协体制,地方作协大多是书记当家,但是张平做主席后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个‘花瓶’,他真正投入地担任管理和协调角色,并把这当作自己最主要的工作。”
过往政绩 促成“赵树理奖”复活
消息传出后,山西省作协像过年一样热闹。张平在作协里民望很高。“自从他2003年来了以后,山西省作协发生了很大变化。”韩石山说。
其中,2005年直接促成已经中断20年的山西“赵树理文学奖”重新启动,被认为是张平担任山西省作协主席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桩“政绩”。
在韩石山看来,这件事其实集中地表现了张平的行政能力。“发奖要有经费的,为什么中断了20年,全国作协都过着穷日子,有钱才能恢复这个奖,而张平是最有本事打通关系为作协‘找钱’的。”他说,山西省作协的两份刊物《山西文学》和《黄河》经济紧张、处境尴尬,经费直到去年12月底都没能拨下来。
“张平亲自与书记一起去财政厅协调,利用自己在上层的关系,最终把经费拿回来了。你做一个领导最主要是做什么,为作协解决实际问题啊,能拿到钱这就是他的行政能力。我们作家看在眼里,证明他非常善于与上级干部协调沟通,很懂政治。”韩石山说得非常坦率。
在做作家之前,张平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但他一直没有放弃创作,他认为自己在文学上的成功,或多或少由于自己的勤勉。“我认为自己贵在坚持。因为周围的诱惑太多了,让人懒散的理由太多了,我还比较具备抵抗这些惰性的能力。”在成为作家之后,他加入民盟,也曾有不少跨入政坛的尝试,他至今是民盟中央副主席,也担任过全国政协委员、常委,以及山西省人大代表。
朋友断言 他冒出来有一定必然性
韩石山认为张平能在山西“冒”出来有一定的必然性。“他是很少见的全才型作家,既能写作,又擅协调,还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行政素质。100个作家里,没有几个有这样的素质。另外,还要政府有这样的机制,领导有这样的眼光。”
“我们习惯了官员大多有理工类专业背景,或其他人文类学科,但以往有多少个官员是从作家中产生的?基本上没有。我非常高兴地看到山西政坛迈出这一步,这是走向进步的标志。”韩石山说。
韩石山进一步认为,山西这次的“作家省长”会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打破了作家不能从政的局面,对人们印象中大多作风散漫的作家,也有了可比性。”他强调,作家从政需要条件,一是群众基础,二是行政能力,三是社会责任感,这三点张平恰恰都具有。
记者发现,在网络上,不少网友的关注点也在于此。有网友甚至从张平身上想到了文人从政的古代,“在我国历史上,汉、唐、宋等强盛朝代,哪一个官员不是有学问的文人与创新意识强的学问家?文人有一种道义上的良知与社会责任感,能‘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能‘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看张副省长的简历,他是从基层一步步靠奋斗和成绩上来的,期待他能在这个岗位上大展身手,这也是我作为一个文人的期待与希望。”
放眼中国文坛和政坛,严格来说张平并不算近年来第一个“作家省长”。早在2006年7月,年仅46岁的少数民族诗人吉狄马加正式调至青海省任副省长。而在2006年11月12日,在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上,铁凝当选为新一届作协主席。此后,王安忆当选上海市作协主席,方方当选湖北省作协主席,贾平凹当选陕西省作协主席等等。
现象透视 作家中崛起“从政”群落
正是从那一年起,有人开始发出中国文坛崛起“从政”群落,并担忧出现“主席热”的声音,关于知名作家是否适宜从政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歇过。
“过去有意见认为培养官员容易,培养作家不容易,所以认为作家与从政的角色是天然矛盾的,但是现在显然在起变化。”中山大学中文系当代文学批评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黄伟宗教授说,他的看法变得比过去灵活。
“我始终认为作家创作还是应该专注点,但不代表他一辈子不能从事别的,他可以做一段时间的官员啊,但假如是打算文学创作的话不适宜长期做。做官员也是观察社会的一种方式,对收集创作素材来说更有好处。”黄伟宗说。
“做副省长,说不定能比作家对文化事业有更大的推动作用。即使是影响文学创作我认为也是值得的。”韩石山并不讳言他的观点,“一个作家如果有足够的从政能力,就应勇敢地从政,说不定比他做作家能作更大的贡献。”
文坛反应 作家是角色不是职业
“不关注时代和现实,没有理想和责任的作家,也许可以成为一个出色的作家,但绝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张平说。事实上,在当选副省长之前他就多次表达过自己对政治的观察和思考。
“从文学规律来看,现实主义作家往往与其从政道路有天然的内在联系。”黄伟宗说,他认为这两者实际上是共通的。“现实主义作家勇于面对社会现实,勇于揭示社会问题,他不可能不关注政治。”
“作家从政,我不认为很新奇。”广东省作家协会副秘书长、诗人杨克认为,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其实都有很多文坛中人从政的先例,如法国现代主义诗人阿拉贡就担任过法共总书记,捷克戏剧家哈维尔担任过捷克总统,在印度、南非和很多西方国家,总理、总统、外交官是作家的比比皆是。“作家不是一门职业,只是一个角色,没有谁说作家一定要做一辈子的。”
关于这一点,诗人省长吉狄马加也表达得非常明确。“我以为做官和做其他的工作一样,就是分工不同。做官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老百姓服务,或者换句话说,就是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我告诉他们,诗人不是一个职业,他常常是一个角色,而政治工作可以作为一种职业,在西方,你很少能看见一位诗人是靠写诗养活自己。”
“作家进入领导干部选拔的圈子,打破了以往的规矩,这是一种进步。”黄伟宗认为。
公众期待 反腐作家是好省长吗
在张平的代表作里,最为文学评论家们重视的是其现实题材,尤其是几部反腐作品,如被改编为电影《生死抉择》的《抉择》。
“作家出身,如果张平分管文化,肯定有更大的推动作用。”黄伟宗认为,“当然,具体到张平来说,我觉得他身上更大的意义在于他作为一个有‘反腐’旗号的作家,可见选拔干部的领导非常有勇气,也显示了中央极大的反腐决心。”
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关注集中于对这位“反腐作家”成为副省长后,将如何继续走自己的前路。一名名叫“钝俚”的网友表示,他关注的是张平“在自己无数次观念构建的上层权力运行里会怎样‘抉择’,是继续保持一份‘世人皆浊我独清’的所谓高洁,还是利用‘副省长’的地位和权力过分强调自己的理念无端惹出其他是非,或者彷徨于理想和现实过分纠缠以至于无法挣脱自己编织的心灵牢笼,抑或根本就不去认真履行作为一个省政府领导干部的权利和义务?”
显然,大多数人对这则消息都表示了肯定的态度,认为有不同层次的人员能够进入权力核心本身就是一个进步。但是张平个人能否承受这种“跨界”转型的压力,最终执行的效果又如何,人们依然翘首以待。
张平作品录(部分)
《国家干部》:在直言诤谏“权谋文化”丑恶现状的同时,勾勒出了一幅酣畅淋漓的当代政治社会画巷。
《十面埋伏》:古城监狱侦查员从一服刑犯身上发现重大犯罪嫌疑,继而牵扯出一起涉及监狱外的大案。
《凶犯》:一部关于阵地、关于信仰、关于坚守的长篇小说。
《孤儿泪》:这是一部还没有全部写完就已经被发表连载,还没有转载完就被数十家影视公司争购改编权的作品。
《天网》:作者因为一个老人写下这本书。这个老人因为200元钱被打成反革命,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上访了1500多次,被收容了几十次。
《抉择》:不但对腐败现象进行了无情而充分的揭露,而且对反腐败斗争给予了热情而充分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