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两起杀(伤)害亲人案再一次刺痛了公众的心。4月1日,留日学生汪某因学费问题连刺母亲9刀。4月14日,辽宁周宇欣涉嫌连杀10人,其中包括自己妻子和儿子。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把冰冷的利器刺向最亲的亲人?我们该如何预防和应对这种亲情偏失现象?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犯罪学研究会高级学术顾问皮艺军。
皮艺军表示,从已有媒体报道来看,两个案例中,犯罪嫌疑人和被刺亲人之间都有直接利益关系:汪某是因学费问题和母亲发生争执进而采取过激行为,此前汪某的留学费用均由其母支付;周宇欣的作案动机之一,是因怀恨其岳父没有借钱给自己周转经营。在皮艺军看来,正是这个利益关系,谋杀了亲人之间的亲情关系。他认为,利益关系的存在,本身是一个正常现象的存在,把利益关系扭曲成为谋杀的动机,这是现代人的价值观的严重错位。
皮艺军告诉记者,一项调查显示,金钱在中国人的心里,目前占有绝对重要的位置,中国人的价值观走向功利,并且这一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以对自己是否有利为评判标准”。皮艺军说,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始终重视培养国人健康的价值观,比如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遗憾的是,政府主导的价值观和现实生活之间还存有一块真空地带,“这就是底线教育”。
皮艺军解释,底线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和最基本的生活准则,“你要活,也要让别人活。你在谋取自己的利益时,不要伤害别人的权益。这既是法治的精髓,也是底线价值的核心内容”。对于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皮艺军颇感无奈,认为“分数成为单一的评价标准,必然排斥素质教育”。他表示,底线教育的缺失,会直接导致一个人成长为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不会顾及他人,“一个人能为功利而无视血亲,这是因为他的心底缺少了一种价值理念的支撑”。
采访中,皮艺军建议,要从教育和普法两方面入手,织补亲情偏失的破洞。社会是多元化的,培养适应社会能力的教育,其模式也应多元化,只有多元化教育才能培养出理性思考和社会公德。而对普法工作,皮艺军表示,普法不能停留在宣教法条的层面,应更多地关注法律制度背后的人文精神、谈判精神、和解精神,“普法工作的‘法’应该是‘法治’的‘法’,不是‘法制’的‘法’。是用法的理念来治理,而不是只靠法来治理”。